鸿博体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目标,指出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科学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为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课题组针对当前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的碳排放特征开展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我国落地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聚焦行为减排效果的量化评估方法、实践推广的科学指导途径、绿色低碳社会氛围形成的阻碍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加强减排路径研究、建立多样化科普机制、强化激励政策支持等相关建议。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百余项与绿色低碳生活有关的政策文件,提出了若干落实举措,积极传播节能低碳理念,推动绿色生活方式落地见效。2021年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的碳排放总量大且具增长趋势,通过提升居民相关理念和知识素养有助于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居民日常生活涵盖衣、食、住、行、用、游等,涉及对能源和产品的各种消费,造成相关碳排放总量巨大。从全球情况看,据联合国有关研究,2020年全球与私人家庭活动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约230亿吨鸿博体育,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65%,日常生活排放主要来源于居住、交通与粮食等方面。从我国情况看,有关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60亿吨,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53%。因此,推广全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减排潜力巨大。根据本课题组研究测算,如果夏季将室内空调设定至不低于26℃,全国每年可减少约0.31亿吨碳排放,节约粮食全国每年可减少约0.91亿吨碳排放。
联合国《2020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全球收入水平排在末50%的人群日常生活碳排放累计占所有人群排放总量的7%~15%,而全球收入水平排在前10%的人群日常生活碳排放累计达到所有人群排放总量的36%~49%。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对能源和产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加大。如我国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5万亿元,在2020年已增长至近40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中国居民消费规模将突破90万亿元。按照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2030年前我国处于碳达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和产业模式仍在转型,短期内碳排放仍保持持续增长。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居民生活碳排放与以往相比,在家庭规模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方面,近年来平均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比较明显,据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数已跌破3人,而家庭人员规模越小鸿博体育,人均碳排放越高,如六口之家的年均碳排放约为1.4tCO2/人,三口之家的年均碳排放约为2.9tCO2/人。
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趋近于城镇化,由以传统生物能源为主,逐步向电力等商品能源消费过渡,另外鸿博体育,农村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网上购物等消费习惯的改变、休闲方式的变化等,都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人均碳排放的差距,使原来人均碳排放较低的农村居民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
首先,人的生活行为特征复杂,难以精准识别影响因素,对于群体而言,居民生活行为受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个体而言,受到经济条件、知识素养、主观心理等影响。
其次,行为数据采集较为困难,居民日常生活行为发生的场景较为分散,减排行为的计量缺乏统一标准,且数据采集受到个人隐私保护的限制,十年多前中科院曾开展过16000多份样本的居民碳排放社会调研,但目前类似规模的调研比较缺乏。
此外,居民日常行为全生命周期排放过程复杂,各种行为覆盖面广,准确量化缺乏大量基础数据支撑。开展合理的量化评估需要解决行为能识别、数据可采集、减排可量化等问题。
目前全国多个省市遵循国家相关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碳达峰行动方案,其中关于技术创新的规划部署涉及较多,对推动低碳生活方式普及的工作涉及较少,且缺乏针对具体场景的明确细致的指导。尤其是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人们生活习惯发生了较大改变,上网课、云办公、视频会议、线上购物等生活方式出现的频次快速增长,需要对这些新的场景提出低碳行为指导方案。相关政府、科研单位、媒体等对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科普支撑能力、科普生产能力和科普服务能力需继续加强。
2020年我国刚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鸿博体育,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居民之间仍存在比较明显的收入差距,现实的国情、传统的消费文化等,使目前社会上低碳生活观念尚未广泛形成,甚至一定程度存在低碳生活会限制合理消费需求、降低生活质量的观念。在消费端,全民绿色低碳生活行为的实践不够,在行为选择中未将环境影响的考虑摆在突出位置,居民的一些高碳排放消费习惯,如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炫耀性消费等行为依然存在。据2020年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一项报告披露:中国餐饮业人均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达38%,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初步测算,2020年中国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在供给端,企业绿色低碳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部分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其产品或商业模式产生的碳排放情况,如近十多年来,过度包装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的现象尤为突出,其产生的废物量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40%。商品的过度包装不仅增加了无谓的资源消耗,也加大了环境保护和降低碳排放的压力。
组织开展日常生活行为减排的相关研究,识别当今社会中影响居民消费碳排放的主要生活行为习惯,测算相关绿色低碳生活行为的减排效益,实时更新能源和产品的排放因子,核算绿色低碳生活模式的全社会减排潜力,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民科普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鸿博体育。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指南是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础资料,要结合具体场景提出具有指导性的行为建议,并标明相应行为的减排贡献。居民绿色生活指南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更新。
二是开展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民科普教育活动,针对受众群体建立形式多样的科普机制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为主体是全体民众,应根据不同科普人群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科普活动,拓宽科普受众人群覆盖范围。
对于在校学生,他们未来将是社会消费的主力,其理念和技能掌握情况对于今后较长时间居民减排有重要影响。需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在课程中全面融入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开展校园宣传活动,培养节能减排习惯,并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对于在职人员,应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并进行宣教,促进办公场所相关绿色低碳行为的实践,避免“长流水”“长明灯”“无人空调”等浪费现象,减少纸张打印,倡导绿色低碳办公。
对于老年人,可以增加社区老年学校,丰富老人日常生活,传播低碳生活知识和技能,并鼓励有相关知识素养的老专家通过科普报告等形式参与科普志愿活动。
同时,还可以通过流动展览、线上互动(如低碳知识答题、低碳知识游戏、低碳科普短视频)、关联具体生活场景的APP宣传(如网络购物、网约车、外卖订餐平台等行为碳排放量提示)等形式,面向大众推广绿色低碳生活知识和行为建议。政府机构、科研机构、社会媒体、社会组织、教育机构等主体形成合力,推进有关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科普覆盖的广度与深度,以重大活动、“六五”环境日等为载体和契机,加强宣传与实践的引导。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靠个人节约生活成本已难以成为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动力。
一方面应制定居民碳足迹核算机制,逐步完善和推广“个人碳账户”,让居民直观了解自身绿色低碳生活行为带来的碳减排贡献,强化低碳环保理念;
另一方面应建立政策激励机制,使居民从减排贡献中获取直接收益,保障在全民减碳行动中的社会公平性。此外,还需注重发挥政策约束作用,建立消费品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与标识机制,引导居民主动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产品,激励企业生产更低碳的产品,并逐步限制高碳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
文章来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科研项目“面向双碳目标的全民节能减排潜力与科普机制研究”
作者:王顺兵 1 、王芳 2 、张贤 1 、贾国伟 1 、熊杰 1 、柯兵 1 、刘洋 2 、葛全胜 2
产业 工业化 数字化 人才 创新创业 颠覆性技术 科技指标 科技政策 前沿技术 知识产权 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