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博体育2月27上午,环境保护部举行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介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情况,三人共同回答了记者关注的问题。
2月27上午,环境保护部举行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介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情况,三人共同回答了记者关注的问题。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参加环境保护部2018年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直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刘炳江司长,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教授,介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度关注。2017年,环境保护部承办人大建议538件、政协提案314件,共852件。环境保护部将建议提案办理作为常态化年度重点任务,强化督办考核,切实提高办理质量与实效,圆满完成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实现办理沟通率、按时办结率和代表委员满意率3个100%。
代表委员所提建议提案内容丰富,涉及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开展生态补偿,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等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强化环保法治保障、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交办会的部署要求,继续在制度完善、政策转化、代表委员沟通、信息公开等方面下功夫,争取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近期,环境保护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持续深化环评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源头预防,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
一是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简称“三线一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强化对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和环境风险防控,构建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源头青海等共12个省(市)全面推开。工作重点就是以地市级行政区域为单元编制“三线一单”,划好环保“框子”,通过环境保护硬约束引导地方加快转方式、调结构,避免新的布局性环境问题。
二是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印发《关于强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加大对环评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部署开展了全国环评改革专项督导工作,目前已经完成第一批10个省(区)的现场督导,发现了一批对环评制度认识不到位、重“放”轻“管”、规划环评主体责任不落实,以及项目环评把关、监管中存在的不严不细等问题,环保部正在向地方反馈,要求提高认识、严肃整改。对其他2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现场督导工作也已接近尾声,将以此为契机加强环评监管,防范环评制度在改革落实中变形走样。
三是加强环评机构环评质量监管。环评质量是环评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环评效力发挥。环境保护部通过开展环评文件技术复核,抽查了26个省(区、市)200余家环评机构的470多份环评文件,发现了一批质量较差环评文件,将依法依规对相关环评机构予以处罚并公开曝光。2017年,各级环保部门共对存在问题的162家环评机构进行了处罚和行政处理。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将把环评文件抽查复核常态化,扎扎实实地把环评质量提上来。
首先,我谨代表环境保护部大气司,对大家长期以来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北京空气质量目前已达到重度污染级别,大雾高湿度,是东部传输和本地积累综合作用的结果。气象局已发布大雾预警,北京市启动重污染黄色预警。这个污染过程在预料之中。今天北京市的污染物浓度是自去年10月1日开展攻坚行动以来比较高的一天。今天的气象条件和2017年元旦期间“爆表”那一天比较类似,但目前来看,北京市没有出现爆发性增长,是缓慢的积累过程,峰值明显下降。这充分说明我们当前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本次过程预计在后天凌晨结束。空气质量好的时候,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好的时候要有坚定的信念,来打赢蓝天保卫战。
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大气十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向污染宣战、系统开展污染治理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针对环境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的首个行动计划。《大气十条》实施5年来,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点区域明显好转。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全面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分别比2013年下降39.6%、34.3%、27.7%;珠三角区域PM2.5平均浓度连续3年达标,这是一个难得的成果;北京市PM2.5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大气十条》确定的各项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得到实现。
第二,支持这些空气质量改善的重大工程和重大措施超额完成,解决了多项大气污染防治难题。
一是从能源结构来看,全国煤炭消费总量这5年持续下降,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67.4%下降至60%左右。淘汰城市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20余万台,“2+26”城市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470多万户。全国燃煤机组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亿千瓦。
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国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任务,1.4亿吨地条钢全部清理完毕;“2+26”城市在去年一年清理整顿涉气“散乱污”企业6.2万余家,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三是推进重点行业提标改造。制修订水泥、石化等重点行业排放标准20多项,实施了一轮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工程。1万多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全部安装在线小时实时监管;企业排放达标率大幅度提升。
四是加强“车、油、路”统筹。5年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000多万辆。实施国五机动车排放标准,基本实现与欧美发达国家接轨。车用汽柴油品质5年内连续两级跳,这是其他国家不可想象的一件事,“2+26”城市从国四跃升到国六。环渤海港口不再接收公路运输煤炭,改由铁路运输。
五是大气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2012年之前国家还没有PM2.5的例行监测站点,目前1436个国控监测站点全部具备PM2.5等6项指标监测能力,且已完成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形成覆盖区域、省、市三级空气重污染预测预警体系,基本实现3天精准预报和7天潜势分析,实现重污染天气应急区域联动。强化大气污染治理科技支撑,启动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
一是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初步建立。细化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并实施年度考核。对31个省(区、市)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开展“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得到有力有效落实。
二是区域联防联控实现重大创新。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打破了行政区划界限,着力破解大气污染长距离传输、区域间相互影响的世界性难题。
三是环境法治保障更加有力。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相继修订出台,按日计罚、停产限产、查封扣押等执法手段更加丰富。组织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
四是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环保电价、提高排污收费征收标准等22项配套政策。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528亿元专项资金和100多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
五是全社会环境意识有所增强。积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广大群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高涨,“同呼吸、共奋斗”成为全社会行为准则。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超常执行力,得益于全社会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同样,也得益于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监督和鼓励,在此,对大家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从气候的角度看,我国多位顶级气候专家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鸿博体育,南北温度梯度差变小,东亚冬季风在减弱,东亚大槽在变浅,京津冀地区静稳天气增多,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导致雾霾更加频繁地发生。
再看排放量,SO2、NOX、烟粉尘、VOCs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处于千万吨级高位,远超环境容量,实现空气质量达标需要削减排放50%以上;其中VOCs排放仍然呈现增长态势,减排任务尤为艰巨。多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只有99个城市达标,仅占29.3%。重污染过程仍然多发,今年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发生4次重污染过程,重度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3.8%;目前正在经历第5次重污染过程。部分地区存在对大气污染防治重视不够、压力传导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基层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环保责任不落实、主动性不够、责任心不强。
总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传统煤烟型污染与PM2.5、O3污染等新老环境问题并存,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交通环境污染交织,末端治理减排空间越来越小,环境压力居高不下,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更加迫切。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深入总结《大气十条》成功经验,研究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作战计划,明确具体战役及其时间表和路线图,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中央电视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计划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措施,目标是什么?跟之前的《大气十条》相比,这些措施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变化,会不会更加着重于深层次结构方面的调整?
刘炳江:《大气十条》确实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下一步治理工作中这些成功的经验、措施会进一步固化。按照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总体要求,环境保护部正在抓紧研究起草蓝天保卫战的三年作战计划,确立具体的战役,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
关于目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空气质量的约束性指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幅度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下一步改善目标要进一步深入论证,有的地方可能要提高要求,与人民的期盼相符合。
在具体措施方面,这涉及主攻阵地、主攻方向和突破点。主攻阵地就是京津冀及周边等重点区域,这些地方污染比较重。主攻方向就是着重解决产业结构问题、能源结构问题、交通结构的问题。突破点就是联防联控,重点解决重污染天气,因为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就是重污染天气。
具体到产业结构方面,重点是继续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并化解过剩产能,还有城区内重污染企业的搬迁等。大家如果看各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就能看出来,有的省化解过剩产能的数量已经明确列出来了。我们会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排查“散乱污”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同时加强环保执法监管,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2+26”城市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已经颁布实施。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重点是治理散煤,重点地区推行清洁取暖,这个作为突破口,持续推进重点地区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在交通结构方面,重点是进行大宗物流由公路运输向铁路运输调整,并通过车油路联动措施提高机动车排放控制水平。
这涉及的都是深层次问题,目前都有所突破,但还没有取得显著进展,后面3年要有新的时间表。
除了三大结构问题,还要更加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重污染天气应对在京津冀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大幅减少了持续时间较长的重污染过程,联防联控取得实效。其他很多地区还没有实现这种联防联控。要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度,完善重污染应急启动标准。
最后就是面源,大家看到在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较往年好,没有像以前出现扬尘污染很重的情况,这些地区真正把责任压实到了村、乡、镇,治理还是比较到位的。下一步要切实提高城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压实责任,切实解决扬尘和秸秆焚烧等面源污染。
华夏时报:《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其中京津冀及周边等重点地区改善幅度大、效果明显,但我也听到一些声音鸿博体育,认为是因为气候条件比较好,风比较大。您认为成效的取得有几分靠天、几分靠人?
贺克斌:谢谢你的提问。针对空气质量改善,网上经常有一个说法叫人努力、天帮忙,用它来简单概括改善的原因。这个说法我们在研究大气污染原因的时候,也经常提到,内因是排放,外因是气象。2016年年初,按照国务院要求,中国工程院组织了50多位院士专家,针对《大气十条》实施头3年的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当时对《大气十条》实施的结果做了一个预判,到2017年年底全国和重点地区完成《大气十条》的空气质量改善的颗粒物浓度降低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存在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北京市要完成60左右,就是PM2.5年均浓度降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难度很大,必须要下决心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区域联防联控;第二个问题就是冬季的重污染天气非常突出,必须下大力气降低采暖期的重污染峰值。提出这两个问题以后,也提出了包括散煤治理在内的10条政策和措施方面的建议。
针对评估结果和建议,环境保护部当时会同相关部委和省市,加紧研究相关措施。大家可能还记得,2016年年底和2017年年初,我们经历了一个跨年的长时间重污染过程之后,迅速推出了两个工作方案。第一个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第二个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在这两个方案的起草过程中,组织了专家对方案实施效果预评估,我本人也参加了评估工作。
当时预评估的结果表明,如果我们假定2017年的气象条件与2016年的情况基本相当,那么全面落实两个方案之后,北京市的PM2.5的浓度可以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降到62~65,平均到63微克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气象条件一样的线年通过这两个方案的实施可以基本实现《大气十条》的目标,包括工程院中期评估提出的难点,就是北京60微克左右。
大家知道,后来实际上北京市2017年PM2.5的年均浓度降到58微克/立方米,从73微克/立方米降到63微克/立方米是减排措施的结果,而从63微克/立方米进一步下降到58微克/立方米,超过了当初预判结果,主要原因是2017年的气象条件跟2016年相比更加有利做出的贡献。
也就是说,就北京市而言,2017年的PM2.5下降了15微克/立方米,这15微克里面,人努力大约占了70%,而天帮忙的贡献大约占了30%。
最近有关气象、环境、能源多个领域的专家、院士们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比如说京津冀、长三角,也开展了空气质量改善的气象因素定量分析。
初步的结果是这样的:第一个就是近5年,2013~2017年,如果按照最近几十年的长周期来分析的话,在京津冀、长三角区域气象条件是比较差的时期。但是这5年本身的年际波动也有明显变化,简单说跟2013年相比,2014年、2015年的气象条件是较差的,而2017年略有转好。通过模型做这样的分析,相对于2013年,2017年因为气象条件略有转好,可以使PM2.5在京津冀下降5%,在长三角下降7%。刚才听到刘司长已经介绍了,实际上从监测数据表明,这5年京津冀下降了39.6%,而长三角下降了34.3%。从这两组数据来看,这两个重点区域在最近5年降幅当中,人努力占了80%以上,而天帮忙在20%以下。
中国青年报:我们对去年那场跨年霾印象深刻,当时大家都觉得大气治理目标很难完成,但最后却完成了,这一年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确保完成?同时,这也引发了另一个讨论,我们前几年的源解析是不是不到位?
刘炳江:其实提了两个问题。我知道大家都很好奇,北京2017年跨年霾出现以后,作为大气司司长感觉压力很大,因为这7天北京的PM2.5累计相当于1800多微克,如果平均分摊到365天,每天就增加了4微克多。也就是说,北京要从73微克降到60微克左右,其实从年初开始要从78微克降到60微克左右。前4年从89.5微克降到73微克只降了16.5微克,这一年就要下降18微克,到60微克,任务十分艰巨。
但是往往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就不会取得更大的胜利。跨年霾发生后,大家治霾的信心也都受到了影响,辛辛苦苦的4年,结果在收官之年,一开始就出现了大幅污染反弹。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出台了2017年工作方案和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
首先,是针对“散乱污”企业整治。针对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存在着郊区县大气污染比城区重的问题。经全面调查研究发现,“散乱污”企业是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提出来抓大不放小,坚决打击“散乱污”,采取拉单挂账的方式,整治涉气的“散乱污”企业6.2万家,效果也非常好。
第二,针对燃煤污染。每次重污染天气来的时候,燃煤污染贡献非常高。这就是我们要划定一个“散煤禁燃区”的主要原因,开展散煤替代,清理燃煤小锅炉。一年干下来,“2+26”城市完成电代煤、气代煤394万户,替代散煤1000多万吨。
第三,针对机动车污染。针对冬季二氧化氮浓度居高不下的问题,开展机动车综合治理。一是加大重型柴油车的执法力度,公安和环保联手进行执法处罚。二是交通结构调整,也是关键的一条,所有环渤海的港口全部停止接收运煤大卡车,北京过境的车辆每天少了4000多辆。三是开始供国六油,实现两级跳,有效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
第四,针对尘污染。过去几年,北京市PM10浓度总是居高不下,降尘污染严重,这主要是城市精细化管理问题。关键是压实责任,村乡镇都压实责任,动员全社会参与。如北京提出来不摘黑帽子就摘乌纱帽,降尘控制非常到位。原来我们说学习天津,每月每平方公里降尘达到9吨左右,现“2+26”城市都达到了,原来都是15吨到20吨左右的样子,这个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第五,针对错峰生产。质量改善是刚性的,居民采暖保障也是刚性的。冬季居民采暖导致的大气污染物增加30%,为此我们提出来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和交通错峰运输,抵消居民采暖刚性增加的排放量。
第六,针对重污染天气应对。以往各地重污染天气应对过程中,普遍存在减排清单不实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不主动采取实实在在的减排措施,坐等风来。我们用3个多月的时间,把减排清单从区县开始,一家一家地过,清单企业由9000多家增加到5万多家。清单确定后,加强督查,保证措施全部落实到位。当出现涉及多省市的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时,由国家发布预警提示,各省、城市统一行动,按照当地应急预案及时启动预警。
一分部署鸿博体育,九分落实。攻坚战最大的特点就是超强的执行力,大家都知道5600人的强化督查,就是像扶贫的工作队伍,开展驻地督查,发挥震慑作用,责任压实,而且提出了量化问责。李干杰部长提出头拱地也要把这场大仗、硬仗、苦仗拿下来,各个部门还有各级政府,还有环保系统全力以赴,把责任压实了,把执行落实到位,探索出来一条怎么打好污染攻坚战的路子。这是刚才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你感觉到2017年大家是力度非常大,效果比较好!前几年干什么去了?需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空气质量的改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日积月累的效果。2017年的空气质量改善,也是基于前几年一系列减排工程。精准治霾、靶向施措、科学应对,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索过程。另外,2017年治污的工作力度也很大。举一个例子,北京现在完成了90多万户的散煤替代,2013年0.45万户,2014年1.96万户,2015年5.5万户,2016年25.6万户,2017年一年电代煤就干了45.6万户,再加上14.2万户气代煤,2017年干的几乎是前4年总和的两倍。可以说,正是有了连续几年不懈的努力,才换来了2017年的空气质量大幅改善。
中新社:环境保护部前段时间启动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昨天开了交流会,请介绍一下攻关项目最新进展和取得的成果。
贺克斌: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提的很及时,刚才你提到昨天是刚刚开了一个攻关项目的交流会。大家都知道,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是去年两会期间总理专门提出来,要支持攻克雾霾的难关。
在去年9月初正式启动以来,环境保护部会同科技部、农业部、卫计委、中科院、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强化组织实施,到目前为止大概半年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阶段性进展。
第一大方面,实现了科研组织机制的重大创新。一个是成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这个中心打破了部门单位界限,建立了由1500名左右优秀科学家和一线科技工作者组成的攻关队伍,成立了28个跟踪研究工作组,这28个工作组针对“2+26”城市,一个城市一个工作组,我们叫一市一策,有500多名工作者深入到“2+26”城市的一线,长期驻点研究、提供技术指导。包括刚才刘司长介绍,去年进入冬季以来的治理工作,这些工作组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第二个,初步建立了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天空地一体化的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突破了长期以来共享难题。我们知道有很多的科研单位,由于部门单位的界限,数据资源和科研资源共享和集成是一直以来的难题。应该说通过这个组织正在突破共享的难题。
第三个是形成了对重污染天气的预测预报、会商分析、预警应急、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以及专家解读,这样一个全链条的科学应对工作模式。通过这个模式发挥的作用,应该是显著提升了重污染天气的联合应对能力,也就是说在重污染的时候,区域联防联控发挥的作用,通过这种模式得到了非常显著的加强。
第二大方面,在科研的工作内容上取得阶段性成果,一共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就是第一次针对“2+26”的城市,通过统一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模式建立了城市一级,并且精确到区县一级精细化的污染源排放清单,初步分析可以看出“2+26”城市在全国占的面积不到3%,但是排放了全国10%以上的二氧化硫、15%的氮氧化物和一次颗粒物,排放强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到5倍,这是“2+26”城市排放比较重要的特征。
第二个阶段性的成果,进一步探明了秋冬季节大气重污染的来源,进一步确定燃煤、工业生产和机动车是京津冀和周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燃煤排放是冬季的首要来源,对重污染期间PM2.5的贡献,包括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的贡献可以达到30%~50%,有个别城市燃煤的贡献可以达到50%。这是第二个阶段性成果。
第三个,进一步深化了对大气重污染成因的认识,秋冬季PM2.5的快速增长成因可以初步概括为本地积累、区域传输、二次转化这3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比如说在对污染物排放强度比较大的城市,像石家庄、唐山、邯郸这样的城市,一旦出现气象不利的条件,首先会形成本地积累型的污染;第二种形式是形成的高浓度PM2.5污染气团,会沿着下风向输送,导致下风向城市出现区域传输型的污染;第三种形式就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类气态污染物在一定适宜条件下会反应产生硫酸盐、硝酸盐,进一步加剧PM2.5的污染。在北京出现这种快速PM2.5增长,特别是冬季,往往是这3种形式的叠加,北京的特点相对来讲,就是3种情况都有,这是初步阶段性的摸清了这样一些情况。
同时研究还发现,通过这个化学成分的变化,在“2+26”城市范围里,2017年有一个新的现象,我们以前重污染出现的时候,往往硫酸盐在二次成分里占的最多,最近冬季的情况看,硝酸盐已经取代了硫酸盐成为秋冬季重污染二次里边最重要、占比最高的成份。说明了两个问题,由于区域燃煤治理,因为硫酸盐是燃煤排放的标志性成分,应该说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硫氮都治理的情况下,硫走的步伐更快;而氮氧化物的贡献,百分比贡献进一步凸现出来,也说明这是需要下一步加大力度减排的。
攻关研究项目,下一步要全面深入实施,按照要做到2019年的时间周期来安排,要深入实施这个攻关项目鸿博体育,特别是要更紧密的结合指导“2+26”城市,来制定一市一策的三年作战计划。刚才刘司长讲了,部里在国家层面要做三年作战计划,京津冀这个区域,特别是“2+26”城市每一个城市也要做三年作战计划,而这个工作机制里,特别是28个工作组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他们迅速把城市一级的三年作战计划做出来。以及研究京津冀区域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的路线图。应该说,这个任务是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科学》杂志报道称,个人卫生用品及化妆品产生的排放量是汽车排放量的两倍,您是否赞同这样的研究结果?中国垃圾处理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和中国的汽车尾气污染哪个更严重?
刘炳江:谢谢您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个人用品和化妆品的排放量是否比汽车排放还大,我不知道这篇报道所说的科学研究边界条件是什么,如果你能提的更详细些,我会回答得更准确一点。因为各个国家的污染结构不一样,我不能说这种观点对还是不对,赞同还是不赞同。我只能介绍一下中国的情况,个人用品及化妆品主要排放的是VOCs,中国现在VOCs主要来源是工业涂装、石化化工、交通运输、涂料使用等排放,这是我们关注和监管的重点。对于个人用品和个人化妆品,目前还没涉及。据我们了解,国外主要是从产品质量的角度来进行控制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垃圾焚烧和机动车的排放进行对比,这个很有意思。中国的机动车现在是每年增加近3000万辆,占全世界年增长量的30%左右,而且持续在增长,现在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3.1亿辆,其中汽车是2.17亿辆,增长速度和排放量确实比较大,氮氧化物和VOCs的排放是比较大的。看中国二氧化氮的浓度,为什么现在下降幅度非常缓慢?我们现在主要工业产品都处于相对平稳期,只有油品的消费保持较高幅度的增长。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在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中的占比逐年上升,目前已达1/3左右。细颗粒物来源解析表明,机动车排放已成为许多大中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来源,北京等城市的移动源排放贡献率在30%左右,是细颗粒物的首要来源。
全国一共有278个垃圾焚烧厂、679个焚烧炉。去年开始,我们要求全国所有垃圾焚烧厂开展“装、树、联”工作,“装”就是垃圾焚烧厂要依法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对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控;“树”就是垃圾焚烧厂要在厂区门口或便于公众查询的显著位置设立电子显示板,实时公示污染物排放数据,接受公众监督;“联”就是垃圾焚烧厂的自动监控设备要与环保部门联网。去年一年,全国所有的278个焚烧厂都装上了自动在线监测装置,全部与环保部门实现联网。现在,你到任何垃圾焚烧厂,都能看到有个大屏幕放在那儿,排放浓度、达标不达标情况都可以看到。
每日经济新闻:近日环境保护部公布了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量化问责首起案件,引起广泛关注。攻坚行动要求“2+26”城市在今年3月底前实现PM2.5平均浓度要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请问为实现双降目标,环境保护部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刘炳江:谢谢。我向你报告,效果很好。双15%不仅仅是每个城市下降15%,还分6个层次,像北京、石家庄都是下降25%,还有下降10%等,这6个档次,总体平均是15%。
第一个是PM2.5浓度下降15%。我们每个月都公布,现在是马上进入3月份,最后一个月的冲刺。如果像今天这种重污染过程多来几个,这个成果就不见得能保住,所以各级政府是高度重视。你问几个市长,都在抓这几个数据,从最新的数据看,PM2.5不仅下降15%,很多城市下降了百分之二三十。
第二个是重污染天数下降更喜人。关于重污染天数,各个城市有各个城市的数据,总体我说一下。28个城市平均的严重污染天数,从2017年10月1日到现在,平均每个城市只有两天,上一采暖季同期是平均9天,降幅是一目了然,远远超过15%。重度污染上一采暖季平均是27天,现在是10天,这个比例更远远超过15%,所以效果是不错的。
至于为落实两个15%采取了什么措施,刚才中青报记者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了,我把几个数据快速说一下:第一,清理整顿了6.2万家涉气的“散乱污”企业;第二,完成了394多万户的电代煤、气代煤;第三,彻底淘汰了5.6万台燃煤小锅炉;第四,环渤海港口的运煤大卡车全部停止运行;第五,一些企业在进行错峰生产;第六,5万多家涉气的企业全部纳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清单,当然还有更多的措施。最关键的是,这些措施得到了落实,发挥作用的是出台量化问责办法。刚刚公布第一例案例,就是因为错峰生产没有得到落实。问责有两类,一类是任务型,一类是结果型,完不成都要问责。
新华社:去年,环境保护部采取了强化督查等一系列强有力的环保执法行动,虽然取得成效,但人们也担心这种“运动式”执法能够维持多久。请问,如何才能建立起环境执法长效机制?
刘友宾:最好的长效机制就是严格依法办事。强化督查不是“运动式”,更不是“一阵风”,它本身就是长效机制的具体体现。
2017年,环境保护部启动了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工作。强化督查实施以来,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2万家“散乱污”企业、6.4万台燃煤锅炉、8919家错峰生产企业及清洁供暖改造等4本台账;截至2018年2月底,28个督查组对21万个企业(点位)进行执法检查,发现各类涉气环境问题3.6万个,督办突出问题两万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纳入应急预案的企业从9000多家增加到5万多家,极大地减轻重污染天气的影响,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有效保障了《大气十条》的圆满收官。
强化督查是环境执法的有益探索和实践。2015年1月1日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被人们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社会各界对新环保法的实施寄予厚望,希望新环保法“长出钢牙利齿”。可以说,强化督查正是新环保法长出的“钢牙利齿”,新环保法赋予环境执法的权力和手段得到比较充分的运用,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对打击违法排污、改善空气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突出执法重点。在区域上突出京津冀及周边这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在时间段上聚焦于秋冬季这个特殊时段,在行业上紧盯涉气“散乱污”企业。
二是提高执法效率。通过异地执法、交叉执法、优化执法方式,调整执法策略,既让环境执法人员互相学习,也有效破解了地方保护主义。强化督查使用网格化管理,借助科技手段,提高执法精准度。
三是切实传导压力。强化督查的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环环相扣,较真碰硬,咬定青山不放松,严肃责任追究,有效地震慑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强化督查积累的有益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相信在今后的环境执法中这些好的做法一定能够得到继续推行,用环境执法新常态促成环境守法新常态,捍卫法律威严,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环境质量获得感。
刘炳江:第一个问题我稍微补充一下,理论上说污染越严重、治理任务越重的地区越应该配置更多、水平更高的执法人员,即执法资源的优化配置理论。目前,还不是根据质量改善要求和治理任务的繁重程度来配置执法人员。去年的强化督查调集5600人,就是执法人员的优化配置,实际上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是一次理论的实践应用。
另外,打攻坚战就要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大家都知道扶贫攻坚战有驻地工作队,什么时候脱贫什么时候撤。6.2万家“散乱污”企业及集群为什么长期得不到解决?5.6万台燃煤锅炉为什么一直淘汰不了?环境保护部深深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就是一竿子插到底,督促彻底清理干净,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建立长效机制的探索。空气质量不改善,这种方式会成为一种常态。另外,环境保护部现在的做法不像以前大撒网执法,而是一年确定几个重点任务,不干则已,一干就干到底。
第二个问题说这一轮的污染是不是有所放松,我现在还没看到数据。如果你回顾过去的情况,每到季节交换的时候,都容易出现重污染过程。虽然说有的城市可能会感觉前5个月改善得很好,后面1个月不怎么改善也能完成既定目标,可能个别地区会有所放松,但总体上不会放松。中央布置了打赢蓝天保卫战,“2+26”城市又有空气质量改善的新目标,如果现在放松,全年的目标可能就完不成。
环保执法打击的是违法企业,是黑色的GDP,扶植的是合法企业,是绿色的GDP
凤凰卫视:为治理空气污染,环保部组织大规模督查执法活动,效果很好,但是民间有一些说法认为,一些企业停产限产遭受的经济损失过大,是不是我们付出的经济成本、人力的代价太大了?如何平衡治理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刘炳江: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断过,一直以来都有很大的争论。我想大家都感觉到2017年是环保执法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力度最大的一年。在如此大的执法力度下,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表现怎么样?这里我给大家共享一组数据。看待环境与经济问题的时候,大家一定要从宏观上看,从整体上看,从长远来看。2017年全国工业生产增速扭转了自2011年以来连续6年下降的态势,呈现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出现积极的变化,这是第一个结论;2017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同比回升3.7个百分点,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大家会认为受冲击最大的是钢铁行业,统计显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提高了4.1个百分点。我想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大家一目了然。
据统计局对全国574种主要工业产品实物产量统计,2017年产量实现增长的数量为408种,较2016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利润看,2017年1月~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同比增长21.9%,增速较上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对经济造成了大的损失,那么宏观上看这些数应该都是负的,而事实上恰恰相反,都呈现的是大幅度增长,企业利润率大幅度增长,产能利用率明显改善。
我们再来看一下“散乱污”企业。2017年我们重点对“2+26”城市开展了“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涉及6.2万家。我们说的“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是扶堵结合,扶持环境绩效好的企业,打击非法的、“黑色”企业。我们也组织做过深入分析,如果“散乱污”企业全部安上高效治污设施,那么这些企业不仅钱挣不到,甚至还得赔本。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就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成本内部化没得到落实,所以赚的都是污染环境的钱。
“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换来了环境质量改善,促进了动能转换,提升了城市品位,从更深层次激活了生产要素,达到“一石多鸟”的目标。
一是,据专家估算,2017年“2+26”城市“散乱污”企业整治对PM2.5浓度下降贡献率达30%,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身边的污染问题,群众对“散乱污”企业投诉量是最大的。
二是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产业转型,解决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举个例子,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原有2000多家胶合板企业,原来年纳税额只有两亿多元,综合整治后,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39家增加到100多家,纳税额也翻番了。你们可以去那里看一看,原来企业周边环境脏乱差,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普遍叫好。
三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营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这里有一个例子,就是邯郸永年区的特色产业标准件产业,整改前有9000多家,通过集群整治,市场环境得到优化,国内外客商云集永年,引进了21个高端标准件项目,总投资达到230多亿元,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我们现在整治“散乱污”企业,与国家提出的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环保执法打击的是违法企业,是黑色的GDP,扶植的是合法企业,是绿色的GDP。在执法过程中,肯定会对一些违法企业、不达标企业造成较大冲击,甚至关停淘汰,我想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欠账总是要还的。“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还要进一步向全国推广,请大家客观理性来看待这个问题。
科技日报:大家都知道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在好转,但是长三角地区貌似有所反弹,公众对东北三省、汾渭平原的大气情况也比较关注。我想问一下未来对这些区域会采取哪些大气污染防治举措?
刘炳江:你观察很细致,今年1月份长三角的空气污染有所反弹,确实是事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空气质量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一个月的反弹、一个季度的反弹是很正常的,北京去年1月份增长70%,而全年下降了20%。1月份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是改善的,但长三角PM2.5增长了20%左右,因为1月份长三角出现不利气象的天数比较多,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比前几年要糟糕,气象条件是恶化的。
从国际经验看,空气质量往往是采用3年连续滑动的数据进行评价。我们说珠三角是不是达标,不是说一年达标了,而是看连续3年达标。所以一个月、一个季度,甚至半年、一年空气质量波动有时候都是很正常的。我们会客观理性看待这个问题,目标完成就行,中间波动一下很正常。
说到京津冀的改善,大家可能联想到长三角还有东北三省大气污染的问题。全国《大气十条》5年任务都圆满完成了,但是京津冀取得的成绩比较大,其他地区就显得落后了。东北三省主要是供热和秸秆焚烧的问题,小锅炉清理不到位,秸秆综合利用率低,问题的关键非常清楚。长三角是重点区域,改善也非常明显。汾渭平原是倒L型的,污染团就在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里相互传输,城市之间受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涉及陕西、山西和河南3个省。许多专家在呼吁,要对其进行集中治理。我们也专程去做了调研,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做调研。
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研究,力争纳入到国家重点控制区域,实行联防联控。在进行三年蓝天保卫战的时候,一年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推动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第一财经日报:近日环境保护部发函明确关于建设项目“未批先建”违法行为法律适用问题,表示“未批先建”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请问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是否纵容了“未批先建”行为?
刘友宾:未批先建是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鸿博体育,新修订的环保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对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大了处罚力度。
环境保护部对未批先建违法行为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打击,绝不姑息。特别是近年来,结合去产能政策和强化督查行动,清理处罚了一大批未批先建项目。
这次我部发函,明确未批先建有关法律问题。一是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即“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坚持依法行政。
二是配合排污许可制度实施,按照核发一个行业、清理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建设项目监管力度,决不允许任何未批先建违法项目游离于环境监管之外。
三是对未批先建项目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即使未批先建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对其关联的无证排放、超标排放、未履行“三同时”制度等环境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决不纵容。
我们注意到,社会各界包括法律界人士在内,对有关未批先建法律问题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法治进程的关心。我们将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依法从严打击未批先建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界面新闻:进入采暖季后,陆续有媒体报道在京津冀区域的一些村庄和社区,出现了天然气气量不够、来气不稳等情况,环境保护部对此怎么看?
刘炳江:去年煤改气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报道也非常热烈。2016年初《大气十条》中期评估认为,散煤治理到了必须要治理的阶段,发达国家治理大气污染也都采取了这条行之有效的措施。1吨散煤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相当于1吨电煤排放的15倍以上,专家一直在呼吁,要加大散煤治理力度。习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相关规划已于2017年印发实施。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了要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户以上。2017年“2+26”城市完成了394万户,其中70%左右是煤改气,其他的为煤改电。
针对去年部分煤改气、煤改电地区供暖得不到保障的问题,环境保护部积极行动。你们也看到了,也报道了,环境保护部抽调2000多人对涉及煤改气、煤改电的2.5万个村庄(社区)开展大督查。排查下来,实际问题不像媒体报道的那么严重。可以负责任地说,环境保护部开展这么大规模的排查,基本做到全覆盖。结果我们发现仅有不到1%的村庄出现供不上气、供气不稳定影响取暖的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我们要求督查人员就地督促当地政府解决,什么时候解决,人员什么时候撤回来,这个问题已圆满得到解决。
这次气荒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说供应问题,比如说储气能力不足问题,再比如说管网互联互通不到位问题、压非保民不到位问题,以及天然气供应利用体制机制价格等一系列问题。要相信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发现问题后,大家以问题为导向,逐一提出解决方案。
专家一致表明,煤改气、煤改电方向是正确的,要坚定不移推下去,这是当前中国治理散煤污染最经济有效也最现实的途径。当然我们也会推进地热资源、可再生能源等利用,但毕竟资源量很有限,主要措施还是得要依靠煤改气、煤改电。目前出现的问题更多还是统筹不够的问题,我们将在部际协调机制下加大解决力度。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已经制定,目标也非常清晰,对“2+26”城市专门提出了目标任务,我们会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路透社:刚才有人问到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的问题,我们看到,一月份长三角的PM2.5浓度上升,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受气象条件影响从北方传输过来的,也有人认为是北方企业南迁导致的,请问您是否认同?此外,如果长三角地区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的话,环境保护部会不会像治理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一样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
刘炳江:谢谢。1月份甚至2月份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在恶化,这是事实。大家这么关心,我们团队也在分析,比如说恶化20%,有多少是气象原因造成的,有多少是排放量增加造成的。刚才贺院士介绍,北京PM2.5从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8微克/立方米,70%是人努力的结果,30%是天帮忙的结果。那个是看“人努力天帮忙”对PM2.5下降的贡献,这个是看PM2.5增加的原因,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详细分析,分析完了才能得出结论。
京津冀确实有一些过剩的产能在限产,就是错峰生产。但是,全国看一个行业总产能的利用率,肯定各地有高有低。我们利用环境容量进行宏观调整,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来优化布局,我觉得这是科学的。我看了一下统计数据,全国的钢铁产量增长了5.7%,河北的产量下降了0.7%,江苏下降了6%,没有出现转移。这实际就是一种倒逼机制,污染严重地区的高耗能高排放产品产量向其他地区转移。我们也将会同长三角地区制订未来三年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实施方案。
有人说长三角地区的污染是北方吹过去的,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自己治理不下功夫,非去怨别人,耽误了自己治理大气污染的机遇。如果大家都有这种思想是了不得的。更何况长三角和京津冀是两个不同的空气流场。
所以第一个问题,可能我们要做深度分析。第二个就是谁传输给谁、谁吹给谁的这种思想要不得。自己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地方人民政府对本地的环境质量负责,不能怨天尤人,总是说别人传输给你,就把治理大气污染的机遇给耽误了。
人民日报:未来还会不会制定类似京60的PM2.5浓度目标来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呢?
刘炳江:您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京60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北京PM2.5实现60微克/立方米的浓度目标,这是与人民群众感受直接相关的,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更多是从具体数字上看,老百姓不在乎下降比例多少,更在乎绝对值是多少。就是因为有京60这么一个绝对值,推动了去年开展了以打击“散乱污”企业为主的督查行动、“公转铁”的交通结构调整。因为这个成功经验,专家也强烈建议用好绝对值目标。
去年的攻坚方案我们也改变了做法,也是第一次对每个城市都设立了一个年度目标和一个采暖季目标,都是PM2.5浓度绝对值。这个值深刻记在当地政府领导心里,他们倒算要达到这个值要付出多少努力,这非常好,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当然要测算这个目标值需要非常细致艰苦的研究,我们背后也有很多科学团队支持这项工作。因此,下一步可能会基于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PM2.5浓度作为目标。
北京晚报:之前一直认为机动车排放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可是去年在没有采取单双号限行等措施下,大气治理仍然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是否意味着机动车污染被“夸大”了?北京今年把大气治理的重点放在机动车治理上,这个方向是否正确?
刘炳江:当前北京市的污染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先看几组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就可以了解这些变化。北京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耗量的占比只有个位数,平原地区已基本实现无煤化;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了80%以上,也就是说,已经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基本上相同了.经过5年艰苦卓绝的治理,北京5500家“散乱污”企业清零,油品质量也从国四提高到国六,黄标车也全部淘汰完了。但即使这样,北京市PM2.5现在还是只达到了58微克/立方米,离标准35微克/立方米还有一大截,离2035年北京空气质量彻底改善的要求差距还很远。
北京去年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没有单双号限行,既有几年来自身的不懈努力,也应该感谢周边“2+26”城市共同做出的贡献。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减排量大幅增加,橙色预警的工业企业减排力度相当于以前红色预警。除了北京、天津等工业占比较低的城市以外,其他城市橙色预警各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要下降30%以上。正是因为区域的污染排放量大幅度下降,也因为北京市持续调整能源结构,使得自身的排放强度也大幅度下降。我们知道,每次启动红色预警,对于人民群众的交通出行会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红色预警是在极端不利情况下采取的最后手段。
目前,北京已经从工业煤炭为主的排放,转向了以生活为主的排放,当主要矛盾变化的时候,机动车排放影响就进一步凸显出来了。多个国家级团队就北京污染构成进行研究,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机动车排放是当前北京PM2.5的第一来源,现在拉高北京PM2.5浓度的首先就是硝酸盐,已经远远超过了硫酸盐,这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北京把机动车污染治理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我认为是精准施策、靶向治霾,对此我完全赞同。谢谢。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