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爱游戏中国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13594551233
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鸿博体育英文新闻精选(九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5:42浏览次数:

  鸿博体育对马来西亚主要英文新闻网站每日所的新闻信息进行定量研究,掌握其版式风格、传播形式、传播内容板块等,并主要聚焦于其新闻网站头条中所呈现的有关中国新闻的内容分析,通过历时性横向研究,掌握马来西亚主要英文新闻网站的传播特点,并对比分析马来西亚主要英文新闻网站有关中国的信息传播编辑特点等。

  本文研究对象为马新社、新海峡时报和星报三个马来西亚新闻网站,这三个新闻网站,是马来西亚当今最热门的主流新闻网站,对马来西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民生等多领域的新闻展示较为全面,在马来西亚与其他各国政治、文娱、商业交流资讯的提供方面,发挥着重要地位。三个网站的资讯提供都是以英文传播。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马来西亚英文传播三大主流新闻网站中的涉华新闻进行量化、综合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它适合于对一切可以记录与保存并且有价值的文献作定量研究。

  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Malaysian National News Agency,简称“马新社”)是马来西亚官方通讯社和最大新闻机构,负责向马来西亚各大报社和新闻社一级外国使馆、银行、学校、公司等各种机构提供新闻服务,报道语言包括马来语、英语、中文、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

  马新社总体网站编辑风格如下:其版面主题颜色为红色,版式风格规整,分三栏,新闻占左1/2竖栏;新闻导读占1/4竖栏,以文字链接形式排列,浅灰底,红色分类标题;右1/4竖栏为广告位,有一7.2*7.2正方形flash动图广告。新闻图片嵌入文字中,图片大小与新闻内容相适应。新闻更新频率较快,各方面新闻量充足。

  马新社作为马来西亚一家大型的新闻机构,其网站贡献的新闻内容,价值可见一斑。基于2016年下半年收集到的马来西亚对华新闻,我们从头条新闻中得到16篇关于中国方面的新闻。马新社涉华新闻内容的传播主要涉及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问题,有少量两国文化交流方面的新闻。马新社新闻网站版面格局相对集中,对华政治方面内容主要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出现在头版头条位置,传播内容包括两国国家领导人的政治互访和有关两国政治热点问题的评议。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内容,主要以标题形式出现在网站首页头条,一般没有图片,多用一句话概况新闻大致内容。

  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是马来西亚历史最久、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日报。其网站是马来西亚的一个重要网络新闻媒体,聚焦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交流等信息。

  新海峡时报总体网站编辑风格如下:其版面主题颜色为淡蓝色,版式风格简单,分三栏,第一栏新闻图片加标题占1/2,第二栏系列新闻标题占1/3,第三栏主要新闻导读占1/6,以文字链接形式排列,浅灰底,黄色标签标记今日主要阅读,最右侧小图加标题展示部分新闻活动。新闻更新频率适中,多为分时段更新,新闻量较充足。

  通过2016年下半年对新海峡时报对华新闻内容的收集,我们在头版头条中得到23篇对华新闻内容。新海峡时报中对华新闻内容主要涉及政治方面,包括中马政治关系高层互访和关于中国的热点问题的转载及剖析。除政治内容之外,比重较大的是中马两国经济交流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中马政府对外经济政策协调以及大型私人商业交流。其次,头条新闻内容涉及少量中马文化交流、竞技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星报》是马来西亚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每日发行量在29万到30万之间,是亚洲新闻网的成员。它是一份英文报纸,小报格式。

  《星报》总体网站编辑风格如下:其版面主题颜色为浅蓝色,版式风格清新明了,简约自然。分两栏,左边图片新闻占2/3,右边主要新闻导读占1/3,以文字链接形式排列,白底,右上角有一方形图片形式广告位。其新闻更新频率节奏快,总体新闻信息量大。

  从2016年下半年在星报中收集到的23篇对华头条新闻来看,星报新闻网站对华新闻内容主要涉及经济以及文娱活动交流方面,其中政府经济政策的新闻较多,一少部分是私人商业交流,比如马云出访马来西亚商界。另外,文娱活动方面,主要以体育竞技的内容为主。其次,新闻中包含少量民间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星报网站首页风格突出表现为分多栏,对于不同类型的新闻内容展示,从两栏开始,有三栏、四栏、五栏以及六栏等多种新闻表现形式。星报新闻内容丰富,偏向于对马来西亚本国民间新闻的展示以及对中国民间文化的转载评议,对两国政治方面的新闻内容有所表现,但力度不大。

  马新社、新海峡时报和星报三个新闻网站对中马两国高层领导人政治互访都有所呈现,其中尤以马新社对政治互访新闻内容的展现最为突出。三个网站关于中马两国政治互访问题的表达,通常出现在头条中,以大小和新闻内容相适应的图片配合部分新闻内容展现。通过对整篇新闻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三个网站对高层领导人政治互访新闻内容的呈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新闻内容篇幅较长,版幅大多是三屏左右。这些新闻网站,利用两屏或者三屏的篇幅,无论是对中国网站报道的互访新闻进行转载,还是本站原创,对于中马两国的交流,都持友好态度。

  包括舆情在内的网络新闻信息是民众对社会的观点及态度的载体,这种载体的角色使其为了解民众的内隐态度提供了切入点。马来西亚对华的新闻传播以及其新闻网站对涉及中国热点问题内容的转发与其展现出来的中国在国际中的实际情况,使得马来西亚成为传播中国部分政治状况和民生问题的媒介。对马来西亚丰富的新闻内容和舆情动态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发现马来西亚官方政府或者新闻网站本身对中国关系的态度。在本文中,我们基于马来西亚对华新闻传播,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对中马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鸿博体育,用一些具体的数据呈现出中马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确定马来西亚对于中国发展的一些基本态度,并展现出马来西亚与中国在交流的过程中较为深入的部分。

  从表1中可以看出,马来西亚三大主流英文新闻网站涉华新闻内容的比重从大到小依次为政治、经济、民生、文化、教育和其他。

  在我们关注的马新社、新海峡时报和星报三个主流新闻网站中,马中两国高层政治互访涉及最多的是马新社。从2016年下半年收集的62篇新闻分析来看,除部分经济内容和少量教育方面的新闻内容之外,接近半数是关于政治交流的内容。其中,较为重大的新闻内容,例如2016年11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会见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中国新闻网站对这一新闻进行之后,马新社积极转载。另外,除马新社之外,当今大马、马来邮报等网站也进行了转发。

  马新社转载此内容,使用了大概一屏的篇幅。虽然篇幅不长,但完全能够表达马来西亚对此新闻内容的态度是友好的。通过此新闻内容在马来西亚新闻网站的展示和表现,说明马来西亚对中马两国高层政治往来持重视的态度。马来西亚各新闻网站对高层政治新闻内容的积极转载,也说明无论是马来西亚政府还是新闻机构抑或是马来民众,对于中马关系都是持积极态度的。

  在这些新闻内容的报道或转载中,不同的网站的首屏,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马新社通常采用红色作为头条标题颜色,以黑色作为版面主题颜色。头条新闻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图片的大小与新闻内容相适应,头条新闻的呈现,所配图片为一张。此类新闻,话题范围一般只涉及中马两国。而新海峡时报,使用黑色作为头条标题的颜色,版面主题也是黑色,头条新闻图片与文字结合,图片在新闻标题的正上方,大小与新闻标题及部分内容相适应。更多头条新闻的展现,以小图配合新闻标题及少部分内容为形式,所配图片,一般为一张。星报的头条新闻,以十条新闻并列翻页的形式,配图一张,配图和新闻主题相应。而且,除了少量的中马政治互访新闻之外,星报网站出现最多的是文化交流和中马两国的民生交流。此外,星报头条标题为蓝色,版面主题为黑色。^条新闻之外的其他新闻,在整个页面中展示,一般分为两栏或者三栏。

  2016年下半年,有关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比较重大的,主要是南海争端问题。以2016年11月3日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对南海问题的反应为例,新海峡时报的这篇新闻内容,转载自中国网站,其观点对于中国网站的态度是赞同的。新闻内容当中,所出现的马来西亚对南海问题呈现出乐观态度的观点,也是被马来西亚新闻网站所认同的。此外,对于其他关于中国的热点问题,凡涉及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关系的,马来西亚新闻网站的反应,大多与对南海问题的反应相似,其态度多为友好,在少数问题上,则持中立的态度。

  对于中国热点问题的呈现和反应,除评议性新闻采用较长的六七屏,一千五百词左右之外。首页头条中的此类内容的出现,大多以简短而吸引眼球的方式。首屏配合一张较大图片和新闻标题,在传播形式上,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而且,其整篇新闻内容,字数多控制在两百词左右。是一种用较少的篇幅,转发或者阐述较为重大新闻热点的表现方式。

  在对关于中国的热点问题的呈现上,马新社、新海峡时报和星报虽然在表现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观点和态度保持一致,包括其使用的内容、图片,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网站之间,直接转载对方内容,使用完全相同的内容和图片。

  马来西亚主流新闻网站,对于与马来本国关系不大的中国热点问题,也有一定程度的转发和呈现。但是,在这些问题上,网站所持态度,基本上全部中立。而且,在此类热点问题的表现上,马来网站所出现的评议性内容较少或者没有。无论是主流新闻网站,还是其他相关网站,对于热点问题的表述,多半谨慎而精确,一般不使用长篇幅进行展现。

  马新社、新海峡时报和星报三个马来西亚主流新闻网网站中的对华内容,除了政治方面的政治互访和政治热点问题之外,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的对华内容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通过对2016年下半年收集到的62篇新闻的分析,三个网站总共有15篇关于经济方面的对华内容,5篇有关文化交流的对华内容和7篇民生方面的对华内容,另外有6篇体育竞技和其他方面的对华内容。

  从表2中可以看出,马来西亚三大主流英文新闻网站涉华新闻中对经济的报道占相当一部分比例,仅次于对政治的报道,其次报道较多的是民生方面的新闻,再次是对文化的报道,涉华新闻中也涉及到一些体育竞技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但相对来说较少。

  新闻网站对经济方面的对华内容的表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两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交流,包括中国对马来西亚贸易往来的政策和举措以及对马来新闻网站对中国的有可能影响到马来西亚经济的本国政策的转载;另一类是会面式往来,比如2016年11月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会面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马来西亚三大主流新闻网站在对经济类对华新闻内容进行报道和转载的时候,通常使用四屏左右的较长篇幅,配图一张或者一张以上,态度较为友好。

  文化交流方面的对华内容,主要是文娱产业方面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电影行业交流的内容进行报道和转载,展示内容使用两屏左右的篇幅,配一张宣传图,或配若干电影商业海报,态度多为友好。

  另外,就是民生方面,对于民生内容的展示,多为转载中国网站对民生的阐述,这类新闻内容的篇幅较长,多在四屏以上,配图为一张,观点多中立。

  转载和评议对华体育竞技新闻以及一些较为八卦的新闻,也是这些新闻网站的特点之一,此类对华新闻内容出现的篇数较少,一般用两屏的篇幅简单介绍,此类新闻有些类似文娱新闻,但新闻网站的态度多为中立。

  通过对马来西亚新闻网站中对华新闻的分析,我们发现马新社、新海峡时报和星报三大马来西亚主流英文新闻网站涉华新闻主要聚焦政治和经济,其次文化和教育,在传播风格上,三个网站所呈现出的特点是更新及时、信息量充足。本次研究只关注了半年内所呈现的部分新闻内容,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可能并不能全面地呈现其特点,但也算是个研究尝试,今后研究还将持续进行。

  [1]史安斌,廖鲽尔,盛阳.全球全球传媒[J].2016年全球新传播新趋势,2016(1):28-35.

  [2]程曼丽,王维佳.对外传播及其效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4.

  英语在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后伴随着世界各地之间交流的加深而飞速发展进而实现区域间文化的传播。英语新闻作为各地之间沟通交流的基础,不仅传递了各国的新闻,还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科技、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建设。现阶段的英语新闻往往是由本民族语言翻译过来的,这样英语新闻在传播新闻的同时,也大力弘扬了民族文化。英语新闻的阅读和理解需要民族文化的辅助,因此研究英语新闻中的文化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传播即文化扩散,主要是指一种文化向另一个社会群体或者地区散布的过程。文化扩散主要依赖于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多种多样的,但本质都以信息的传递为基础。如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是最早的文化传播,他不仅建立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友好关系,还促使中原和西域文化实现了交流共享。而现在的传播方式除原始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外,更多地采用新闻传播的方式,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又需要一种通用语言,英语新闻就成为区域间文化传播的平台。英语新闻最初的表现形式只是简单的报纸新闻和口头翻译鸿博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闻传播媒介逐渐增多,先进化的传播手段也开始应用,这使得英语新闻迅猛发展,新闻内容也开始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地间信息的交流。

  英语新闻在搜集和编制过程中,主要以世界范围内的时政热点为基础,用本民族对英语的理解进行翻译,因此各民族的英语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民族性,并实现了对全球区域文化的传播。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发展,所流传下来的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传统文化的沿袭和现代文化的发展都影响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传播。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理性文化,揭示了宇宙、社会和人的本质意义等,理性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一定的进步。比如最早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的代表,礼仪之邦、和谐社会皆出自儒家文化,新闻中的礼仪与和谐就是来源于此,而我国英语新闻多数都是根据汉语新闻翻译过来的,因此英语新闻中的“礼”仍然是基本原则,时刻展现着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但由于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没有彻底贯彻传统优秀文化,使得优秀文化发展遭受一定的阻碍,后期所创造的文化也不能适用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中止了一切的沟通和交流,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受到严重影响,文化沟通和交流处于停滞阶段,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化没有较大的进步,且在新闻传播中没有太多的应用。直到20世纪中期,现代文化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兴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文化思想的传播多依靠报纸新闻,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斗争使得英语开始发挥其作用,久而久之,英语新闻开始发展起来,也可以说是革命思想和社会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英语新闻传播。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化是革命思想,引导群众团结起来,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奋斗。革命时期的思想属于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应用于新闻,充实了新闻内容。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思想传播开始转变方向,但本质不变,只是将革命精神应用于国家建设中,并通过英语新闻这一平台将我国的文化理念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告知世界,传播我国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文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这与全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参与世界文化和科技间的沟通、交流,创造更高更先进的技术并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英语新闻内容逐渐扩大化,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技术传播,所以现阶段英语新闻传播主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国际间的时政要闻、区域冲突事件等为主要内容。综合国力的提高使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英语新闻的内容,加上我国英语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这样可以利用学者对社会某方面发展的关注,将英语教育融入新闻中,同时提高学者的英语水平。

  英语新闻促进了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提升了我国的文化形象,有助于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平台。

  文化的沟通和交流离不开英语新闻的传播,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因此新闻内容范围开始扩大化,各国纷纷借助英语新闻这一传播媒介开始推广本国文化。

  英国作为以英语为母语文化的典型国家之一,从1702年就创办了《每日新闻》,主要对本国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可以发现英语新闻在最初阶段主要是新闻事件,发展到后期开始传播本民族文化。英国人以严谨闻名,寻根求源会发现英国新闻在看待问题时,只关注眼前的具体问题,注重细节,且思维方式属于渐进性,可以从总体的角度看待问题。这种量的积累使得英国新闻在传播新闻时,开始发展传播新闻学和传播学文化,并且将新闻学和传播学结合起来,丰富了新闻内容,将本民族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也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英语新闻是美国新闻的主要力量。美国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社会的发展进程促使它形成了多元文化,在多元文化融合中发展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它强调个人价值,提倡追求民主和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例如美国电影,大部分剧情是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设计,最终实现个人价值。还因为美国这种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思想,促使其形成了流动性的社会。许多美国人凭借发达的交通和冒险的精神,从乡村流入城市、从中心到郊区、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这样的方式使美国人时时刻刻都在传播着美国的自由和民主文化,其代表作品有《鲁滨逊漂流记》等。美国的文化让人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国梦”,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在所处的环境,并实现人生的梦想。美国的英语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倡导了自由和民主,是许多年轻人感兴趣的读物。

  浪漫是法国的代名词,巴黎更是人们向往的浪漫天堂。法国是欧洲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欧洲发达的强国之一,它拥有灿烂的艺术文化,还有着先进的科技实力。法国大量的艺术文化充实了英语新闻内容,先进的科技使法国的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法国的英语新闻是由法语翻译过来的,但与英语在某些用法上是一样的,因此法国的英语新闻在编辑上可能仍带有法国语言的文化特征。二战以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促进了法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各个国家在吸收优秀文化成果中得到发展。

  众所周知,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文化。经过了历史的磨合,除原有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外,加拿大还包容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使英语成为统一语言,便于沟通和交流,因此英语也就成了加拿大新闻的主导语言。加拿大的英语新闻在阅读和理解时没有太大难度,且文化丰富多样,易于接受和传播。

  综上所述,世界各地人民在借助英语新闻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大量吸收了来自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文化成果,增进了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分析英语新闻中的民族文化对促进世界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对新闻、文化、和谐理念的传承。

  [1]刘洪潮.怎样做国际新闻编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陈韬文,潘忠党.国际新闻的“驯化”:香港回归报导比较研究[J].新闻学研究(台湾),2002(73).

  新闻语言中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特点的研究相对较少,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原因有二:

  (一)经济与每个人联系密切,经济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新闻报道题材的范畴相对广泛,但又难以驾驭。如今经济新闻报道关注民生,引起了受众强烈的共鸣,逐渐成为人们信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阅读新闻首先关注的是标题(headline)。标题以醒目的文字和字号出现在消息之上的简短文字。标题的重要功能在于能最简明扼要地向读者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通常能决定读者对一条新闻的取舍。

  功能文体学的创始人韩礼德(halliday)认为, 语篇受制于情景语境,文体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区分前景化的语言结构和非前景化的语言结构,因此对于经济新闻语篇文体特征的研究应从情景语境角度出发。而标题是经济新闻语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该理论同样适用于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的文体特点的研究。

  前景化是指某种结构在具体语篇中在数量上明显超过其他结构的现象,即出于同样的目的而频繁采用的某种语言结构,也即是数量上的前景化。

  经济新闻已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报刊中占有显著的位置。为在众多的经济新闻标题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语料进行文体特点的分析,本文将语料的语场限制为经济新闻中的贸易与财经类标题;语式限定为硬性新闻;语料主要来源于新华网及times杂志。

  经济新闻英语作为新闻英语的一种次语体,也同样遵循新闻abc原则,即accuracy(精确), brevity(简洁), clarity(清晰),其中 accuracy是新闻真实、客观、可信的保证与前提。这些特点在经济新闻标题上也有所体现。

  由于受报导对象本身及客观经济现象的限制,经济新闻给人抽象深奥、索然乏味的印象。要提升经济新闻的艺术性与和谐性,主要在于经济新闻标题的构思与表达,标题的提炼是新闻能否在社会上产生震撼力的重要一环。

  通过诸多语料的分析,经济新闻通常配有独具特色的标题。经济新闻英文标题力求其独特性,这使其标题形成了一些有别于一般英语的特点,从而使得经济新闻脱颖而出。

  笔者通过对本文所选语料的分析及统计,经济新闻英语标题单词数一般不超过15个单词,较长的也一般在15个单词左右,通常情况下,一般用现在时代替过去时,用不定式代替将来时。这与语料所处的情景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读者在浏览新闻时,渴求最新最快的新闻内容和经济动向,因此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写出最新最简洁的消息,经济新闻中常用短语、简单句、非谓语动词形式(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而少用长句。

  省略一切无实意的词语大大缩短标题的长度,作到言简意赅,突出核心信息。标题中可以省略包括冠词、介词、连词、物主代词、系动词/助动词be等。

  通常情况下,报刊所载的消息多数为已发生的事实,按英语语法应使用过去时态,但这样却给读者产生一种陈旧的感觉。经济新闻报道新近发生的经济现象与事实,因而其标题经常采用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过去时,从形式上增强报道的新鲜感(freshness)、现实感(reality)和直接感(immediacy),还可省去“-ed”两个字母所占的篇幅。这种时态在新闻学中叫journalistic present tense(新闻现在时),与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现在时”(historical present tense)作用相似。

  为了强调某种时间信息如事情已经发生过去、正在进行或仍未发生,标题也常用其他非一般现在时时态:

  一般将来时:经济新闻标题常用“be+动词不定式”结构来表示将来时,而“be”通常被省略以更简洁明了。

  现在进行时:经济新闻英语标题常用现在进行时“be+现在分词”这一结构来表示正在发生的事件,而通常“be”被省略。

  在接触各类英语报刊标题时,笔者发现,新闻标题使用动词主动语态的频率远远超过被动语态。从修辞学角度而言,主动语态比被动语态更加生动多彩且富有感染力,所表达的意义更为直接,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但在事件或动作的接受者比执行者更重要时,英语标题中通常使用被动语态,以突出强调宾语部分,引起读者注意。

  这与阅报时的心理状态有关,人们在就餐时或上班途中等短时间内读报时,思想往往不是完全集中,只有当读者看到一条特别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标题时,才能集中所有注意力,全神贯注看下去,尤其在数字,人物,公司等读者急于了解的事实时。因此,经济英语新闻标题有时为突出动作的承受者通常采用被动语态,且助动词“be”通常被省略,目的在于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英语新闻标题一贯注重结构精练,并不使用所有的标点符号。即便使用某个标点符号,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区分表示各句子成分意群之间的关系;二是旨在进一步节省标题字数。现简要介绍标题中常见的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2)经常用冒号(:) 把标题的主题和其他部分隔开。冒号除了用在引语之前表示“说”外,还经常被用来代替联系动词“be”

  (3)引号(‘’)则用来说明有些话是某某人说的,但并不代表作者或报纸的观点。

  经济新闻英语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有其独特的词汇特点。其词汇特殊性表现在:用词简单而具体,行文流畅。经济新闻英语是新造词的滋生地,这些新词经过媒体的普及,为公众所接受。各种造词法创造出的新词为新闻增加新鲜感,反映了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经济新闻力求用有限的字数表达丰富的内容,在措词与选词上一般经济达意、简短明了。其英语标题通常选用短小精悍或字母最少的动词。短小易懂、形象生动的措词不仅能增强新闻的简洁性和可读性,而且还能节省版面篇幅。

  经济英语新闻标题一般选用字形短小、音节不多而意义又比较广泛的词,除偏爱使用短小动词外,还常常选用简短、字母数少的名词或名词词组。

  缩写词又称首字母缩略词,将几个词的首字母加在一起合成一字,全部用大写字母拼成,从而代替一组冗长复杂的词或词组。这样,既可节省版面标题词数,又能更好地提示经济新闻的内容,读来颇感简洁易记,还可使版面编排减少沉闷之感。

  新闻标题除了使用缩写词外,还经常运用节缩词。节缩词,亦称简缩词,通过“截头去尾”的方法将一些常用的名词、形容词等截短或缩短,其宗旨同样是为了节省标题字数。

  文学手法的运用是经济新闻报道达到艺术性与和谐性的有效手段。捕捉新闻事件中富有特性的细节,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使听觉中的事物变得栩栩如生,将修辞手法巧妙地运到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对所写新闻事实进行适当的形容比喻,渲染烘托,使抽象的经济新闻变得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与震撼力,迅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有效的吸引受众,新闻效果大大提升。

  标题中的修辞手法比较丰富,而根据语料分析发现,隐喻是运用较广的文学手法,以下将通过实例展示隐喻在标题中的应用,其它修辞手法不在此赘述。英语经济新闻中常用的概念隐喻有:

  本文以文体学为基础,同时借助有关语篇分析理论,浅析了经济新闻英语标题在词汇、语法和语义三方面的文体特点。精当凝练的标题将使新闻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经济新闻吸引读者眼球的关键在于其标题明确的鲜活性、针对性与典型性,从而给受众留下了清晰的信息符号。其标题独具特色,倾向于“重点化”(accentuation), 即高度提炼新闻事实的精华。经济生活中许多题材都可以常写常新,经济新闻标题亦如此,从句子结构,词汇和语义特征等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清新鲜活的标题将唤起受众的“新闻欲”、“求知欲”,从而增强可听性与可读性。

  [4]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8.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可分类阅读,来源都是权威的外语新闻网站,如,BBC新闻。新闻界面简洁易读,可切换双语或者英文模式,对照方便。每篇文章都有难度标注,阅读后可测阅读速度;

  具有查词,生词本等功能,每篇都有听力。缺点是只有BBC的文章,而且每天仅更新两到三篇英文新闻。这是一款更侧重练习听力的软件;

  软件里的新闻可以设置成中文模式、英文模式和中英结合的版本,允许一边看新闻一边学习英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直接长按住单词会显示出翻译,这个软件里支持收听电台;

  新闻(news)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在媒体上出现的所有文章。狭义的新闻即“消息”,它单指报道最近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令人感兴趣的消息或重大事情。可以说新闻报道包罗万象,新闻用语浩如烟海,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教育等内容。如不了解文化背景,我们对有些词语就无法理解。例如美国《时代》(Time)周刊曾把尼克松访华说成是Nixon’s Od ys sey to China。其中,Odyssey原为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的一部英雄史诗,描写Od ys sey在古城特洛伊(Tory)陷落之后所经历的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这里用来喻指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一段漫长过程,不能不说意味深长。如果我们不了解Odyssey这一故事,不知道Od ys sey在这儿是“漫长历程”之意,就难以理解Nixon’s Odyssey to China的真正含义。本文将从英语新闻词语所反映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就英语新闻词语的词义内涵与文化因素做一探讨。

  确实,美国总统的言行影响着美国人的语言,而美国总统竞选活动中的很多事件也为美国英语输送了很多含义独特的词语,如turn the screws(施加压力)、playhardball(展开激烈的竞争)、muck-raking(揭发丑闻)、play ingsolo(独断专行)、aMaverick(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的政治人物)、crisis man age ment(危机处理)、po lit i cal le ver age(政治压力)、pork barrel (笼络民心的政治拨款)、plank and plat form(政见与竞选纲领)、ma jor i ty and plu ral i ty(多数与相对多数)、land slide(压到一切性的胜利)等等。值得提及的是,在选举期间,美国各地区的选民把自己所爱戴的人称为 the favorite son,若是不了解美国的选举,很难理解这个词语的线)。

  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减少某些词语和概念所引起的不快,英语新闻中经常使用委婉语。例如,本世纪初叶,劳资关系紧张,罢工风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报界为了掩盖矛盾真相,在报道罢工事件时,不说strikes (罢工),而说in dus tri al ac tion (工业行动),分明是“劳资关系”,却含含糊糊曰industrial relation,“劳资争端”也就成了 in dus tri al dispute。1983年下半年,为防止传染病蔓延,美国政府解释用煤气杀死宾夕法尼亚的鸡这一计划时说“depopulated the birds(减少家禽的头数)”。据联邦新闻官员说,选用“depopulated”一词是因为要“避免用 slaughter(屠杀)一词”。1983年,美国派武装部队入侵格林纳达。美国总统里根对新闻记者“经常使用in va sion(入侵)一词”十分恼火。他说,“这是rescue mission(营救使命)”[3](p.223)。

  此后,-gate亦成了意味scan dal 的后缀,几乎凡是丑闻都用-gate ,不像以前那样用“affair”或 “scandal”。如debategate(辩论丑闻:1980年里根和卡特两位总统进行最后一次电视竞选辩论前,里根的竞选班子得到了一份卡特如何和里根进行辩论的文本,从而使里根在这次关系重大的辩论中占了上风)、 Koreagate(韩国丑闻:指韩国一商人收买美国议员而震惊美国国会的事件。)、Monicagate(莫尼卡丑闻:指莱温斯基(Monica Levinsky)与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桃色事件。)[4](p.162-163)等。此外还有Catergate(卡特丑闻)、Hollywoodgate(好莱坞丑闻)、Mediagate(媒体丑闻)以及Motorgate(汽车丑闻)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词。

  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英语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例如in for ma tion highway (信息高速公路)、chainstore(连锁店)、con ve nience store(便利店)和discount store(打折店)等词的出现和传播。今天,英语中与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词语层出不穷,无论是在人们日常的会话中,还是在英美报刊杂志文献中,有关经济领域的大量词语俯拾即是。且不谈诸如BBS(电子布告栏系统),cybersalon(网络咖啡厅)、cyberspace(网络世界)和online prank(网络恶作剧)等与电脑术语相关的词语,就从我国英语爱好者所熟知的on-line(在线)、surfing(冲浪)、Internet(因特网,国际互联网)、PC (个人电脑)等词中,也可以看出科技和经济对词语发展变化的推进作用。

  常阅读诸如《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经济学家》等报刊的读者一定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新词、陌生的词和科技、商业术语越来越多。诸如CPI(消费者物价指数)、GNP(国民总产值)、ISDN(综合服务数字网络,一线通)、DBS(直播卫星)、LCD(液晶显示器)、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等等的缩写语大量涌现;Mitnick affair(米尼克事件)、World WideWeb(万维网,全球信息网)、cellularphone(蜂巢式移动电话)、ge net ic en gi neer ing(遗传工程)、the eco nom ics of Cloning(克隆人的经济分析)、G-7(七大工业国集团)、 Reaganomics(里根经济学)等类新词不断出现。此外,来自证券市场的诸如BlackMonday(黑色星期一)、blue chip(绩优股)、bull mar ket(牛市)、in vest ment bank(投资银行)、junk bond(垃圾债券)等英语新词也在深深影响着股民们的语言 [2](p.48)。例如:

  硅谷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附近的圣克拉拉县,该地区因集中了一大批半导体公司及新兴的信息产业而声名远播,由于硅是制造半导体的原料,所以这个地区便称为“硅谷”。

  文中的Green Revolution 指的是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而在世界范围内发起的一项运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石油利用率的大幅度提高,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农业生产中也开始使用许多以石油原料生产出来的化学产品,如塑料薄膜、化肥、农药等等。这种石油化工产品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这一现象后来被农业专家和历史学家称为“绿色革命”,即农业生产上的大革命、大革新[5](p.425)。

  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离开社会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失去语言也就失去了活力。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主要媒介。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都会在语言中留下它们的烙印。因此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镜子。英语社会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会在英语中有所折射,在英语新闻语言中尤其如此。例如Generation 成了报刊中的时髦词,肥胖的人多了也被称之为一代。 Sandwich Generation (三明治式的一代)指上有老下有小都要照顾的一代人。此外还有Babyboom Gen er a tion(婴儿潮一代)、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指20世纪50年代末期出现于美国知识阶层的一个颓废流派)、 Lost Gen er a tion(迷惘的一代: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感到失望的美国青年一代,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作家)、Me Generation(唯我的一代:指那些昧着社会良心,竭力追求自我幸福和满足而不关心国家大事或政治的青年)、Si lent Gene0ration(静默的一代,心满意足的一代:这个名称首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时代》周刊,是形容在艾森豪威尔统治时期出生于1925-1942年之间的大多数美国人民)等[6](p.313-314)。此外英美报刊中还经常出现de seg re ga tion(废除种族隔离)、ethnic cleansing(民族清洗,指对整个民族或族群的蓄意屠杀)鸿博体育、brain drain (智囊枯竭:指在英国许多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等向国外移居造成英国人才流失)、cultural guard ian(保护面临威胁的某民族文化的生活方式或语言的人)、cheque-bookjour nal ism(支票簿新闻,指以重金酬付名人换取独家采访)、se nior citizen(老年人的委婉语)、home mak er(在家中照料子女的持家者,通常指母亲)、 birth moth er(生身母亲,使用这一词语源于大量被领养儿童开始寻找生母这一社会新现象)、custodialparent(离婚后拥有子女监护权的一方)、So cial Security(社会保障条例)、 medicare(美国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专设的“老年保健医疗制”)、med ic aid(资助残疾人的“医疗补助制”)、negative income tax(美国社会的“最低收入补贴”)等反映美国社会生活的词语。在英美社会,自己维修行业、供使用者自己装配的成套器件与设备,为培养儿童自己动手能力的玩具以及自的旅游业和餐饮业等成为时尚,因此现在英美报刊中还流行着do-it-yourselfism(自己动手主义),与此相关的do-it-yourself, do-it-yourselfer, do-it-yourselfery相继被翻造出来。

  前不久,笔者在翻阅英美报刊时,发现了suburban inhabitants这个词。它是指郊区居民呢?还是其他什么人呢?原来,在当代欧美社会,“郊区居民”是指那些 rich people和 well-to-do families。因为这些有钱人原来住在市中心,当时的城市发展还不如现在这样快,这样宏大。后来,随着工商贸易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不少现代城市问题也接踵而至,如污染、交通拥挤以及噪音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有钱人于是就朝郊外迁徙定居,因为郊区的环境较之市中心要好得多,污染问题也不严重。所以,如果把它理解为“郊区居民”,似乎与原文的意思有出入。因此,我以为可以把它理解为“住在郊区的城市富翁”。

  在九十年代, 大量体育用语的普通化也从侧面反映出英语社会的面貌。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体育运动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是语言。在美国,棒球和橄榄球一直是美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它们的热衷程度远远超过政治热情。这种对体育的酷爱使得许多体育术语家喻户晓。这使得人们有可能在体育语域以外使用体育术语。除此之外,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能够在社会的阶梯上向上攀援,生活犹如竞技赛场。竞争的白热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直接借用体育术语去描绘生活中竞争的强度[7](p.304)。例如:

  Score runs是棒球术语,指跑垒员得分。Hit singles指“一垒打”。1995年,克林顿对莫斯科进行了访问,这次访问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国内许多人对克林顿这次访问表示失望,做出了尖锐的批评。白宫针对美国国内对克林顿总统的批评发表了以上的讲话,旨在阐明在外交工作中的突破性进展常常是由许多不起眼的小成果累积而成。

  句中的access parent 指与子女分开生活、但有权与他们保持接触的离婚者。目前在西方社会有近一半婚姻以离婚告终,通常由法院将子女监护权判给其中一方。另一方有保持接触权,可在监护一方同意下在特定时间内看望子女。如果拥有监护权一方不同意对方与子女接触,那么家庭法院或受理该离婚案的法院可做出同意接触的判决[8](p.290-291)。

  无论是英语社会还是汉语社会都有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传统。这些传统逐渐积累沉淀下来,形成了语言词汇的文化意义。英美报刊文章包含着深厚的西方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的底蕴。莎士比亚著作中的故事,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话和传说,《圣经》典故和语言等常见诸报端,因为记者、尤其是大报记者写文章和某些政界人士讲话喜欢引经据典。例如:Defense chief insisted on the nailing down the ob jec tives of the retaliatory strike before cross ing the Rubicon and heading into the uncharted strategic territory.(The New York Times)此处的crossing the Rubicon 源于典故。Rubicon (鲁比肯河)在罗马共和国时代为山南高卢与意大利的河界。公元前49年,恺撒冲破不得越出所驻行省的法律,渡河宣告与罗马执政官庞培决战。由此可见,这里的crossing the Rubicon 意为“采取断然行动”或“下重大决心”。如不了解这个典故,则无法完全读懂这条新闻。英语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典故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有:the writ ing on the wall(出自《圣经》,意为“凶兆”或“灾祸将临的预兆”,而不能照字面理解为“已经写在墙上”);Pandora’s box(潘多拉之魔盒,典出希腊神话。此盒喻“灾难之源”或 “由于不明智的干预而引起许多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meet one’s Wa ter loo(1815年,由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德、荷等国联军,在滑铁卢与拿破仑决战,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从此一蹶不振,被放逐到一个海岛上,结束了他的一生。故meet one’s Wa ter loo这个成语从此成了“大败、遭到决定性的惨败”的同义词)。Fran ken stein (M.W. Shelley的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人物。他是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有一次他发明了个怪物,结果却被那怪物吃掉了。该词语的喻义是 “自作自受,作茧自缚”)。由此可见,如不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在阅读英语报刊的过程中造成许多误解。

  从以上对英语新闻词语词义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报刊等新闻媒体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人深刻地感觉到社会跳动的脉搏、时代前进的步伐。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始终领先于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必须同步跟上社会的发展。词汇是语言诸要素中与社会生活最密切、反映社会生活最敏感的部分。新闻媒体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最佳表现渠道。因此,我们阅读英语新闻,不仅仅是读懂它的语法和词语的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英美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教育体系、以及民风民俗,洞悉英语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通过阅读英美报刊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学习现代英语,了解世界并获取最新的信息。

  [1] 张健著. 报刊新词英译纵横[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142。

  [2] 汪福祥伏力著.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2.48。

  [3]邓炎昌刘润清著.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23。

  [5] 戎林海.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A]. 胡文仲主编. 文化与交际[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25。

  一些西方电视新闻教科书开篇探讨的问题往往是“手艺还是职业?”,意在强调新闻的实践性。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简单――写作能力和新闻意识是这门手艺的全部,有了好手艺,新闻职业自然得到提升①。中国人做学问提倡深入浅出、提纲挈领,办事情讲究窍门和要领。外国人也不例外,他们在新闻写作上总结了ABC原则―― Accuracy(准确)、Brevity(简短)、Clarity(清晰),我们不妨称其为“三字经”。

  1.准确是新闻真实性的体现。对于记者来说,新闻真实性出问题轻则在观众和同行面前丢脸,重则惹下大祸,另谋生路。如美国著名电视新闻记者、主持人丹・拉瑟(Dan Rather)就是一例。他工作之余著书6册,其中一本谈到好新闻标准时,只列出两条:准确和及时②。然而,他却因为“准确”出了问题离开了主播的岗位。2004年9月小布什竞选连任期间,拉瑟揭露小布什曾经躲避越战兵役,但是节目引用文件的真实性遭到质疑。由于拉瑟无法鉴定文件真伪,他对观众承认错误并道歉,后来辞职。这一事件提醒记者,扎实和确凿的事实是新闻的基础。

  2.语言的简短和清晰是电视新闻特点决定的。与报纸和杂志不同,电视新闻有“易逝性”。对于电视观众来说,一句话没听明白,就没有机会听第二遍了。成名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已故美国记者、播音员Hughes Rudd曾经说过,每次播出一条含混晦涩的新闻后都想为观众重念一次,播得更明白些,但是他的“想法”从来没有实现过,因为没有第二次③。播出去的新闻就像泼出去的水,观众不可能让记者再说一遍。这就对电视新闻稿件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如果由于稿件写得不清晰明了,妨碍观众理解新闻内容,记者的工作等于事倍功半。因此,记者写稿时要时刻想着“易逝性”,出繁入简是电视记者必备的写作基本功。

  3.口语化的句子是“出繁入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电视新闻靠口头语言传播,犹如友人之间的谈话。口语化的句子都不长,而且以主动语态的简单句为主。写作遇到拗口和超过两行的句子时要坚决改写。这些要求都是为了写出易播易懂的稿件。拉瑟曾经说过,他把摄像机另一端的观众想像成一个人,那个人好像在说:“丹,出什么事了?你给我讲讲。”当记者依据新闻稿和一些报告、文件撰写电视新闻稿时,不妨想想如何把要表达的内容亲口告诉自己的朋友。一些西方教材提倡记者写稿子时边写作边朗诵、一句话表达一个意思,就是这个道理。美国电视新闻人都知道KISS的掌故:一个实习生写了篇稿子,让编辑看。编辑瞟了一眼,说:“Keep it simple, stupid!”(写简单点,真笨!)④除了简单句,记者还要意识到,观众看电视时既要看画面又要听解说词,没工夫也没闲心思考。因此,稿件中的细节必须“一听了然”鸿博体育。以数字为例,化零为整并使其形象化是基本写作技巧。譬如,“市政府决定拨款98.76万元在市中心修建一个54321平方米的花园”。54321平方米有多大?猛一听谁也不知道,观众难免费解。因此,记者可以如此处理:“市政府将拨款近百万元在市中心修建大花园,花园面积5万多平方米,相当于7个半标准足球场”。这样一来,基本新闻事实表达清楚了,观众对花园大小有了形象的理解。有了口语化句子,还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性,稿件整体清晰、流畅的关键在此。

  电视能捕捉并展现新闻事件发生的瞬间,从而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这是电视新闻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这些特色和优势需要活动画面、现场音效和记者解说三个要素的互相配合。“9・11”事件中的飞机撞大楼、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一瞬间的爆炸,以及植物博览会中百花齐放的场面都是蕴涵了文字无法取代的丰富信息。因此,电视新闻需要“三维”写作,即画面、声音和文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互相配合中相得益彰。画面是基础,理所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和运用,但是先写稿子再贴图像的做法,往往造成声、画两张皮,使两者失去了内在联系。文字语言往往只能通过字、词、句、段落和篇章表达思想,而视觉语言则是通过镜头和镜头组完成信息的传递。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两者各有“语法”。从理论上来说,为了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文字应该辅助画面完成新闻报道。特别是当文字的叙述与画面的叙述发生冲突时,应该以画面为主。

  记者写稿时,脑子里一定要有画面。首先,坚决避免声画不对位现象,不能稿子里说市长,画面上是书记,这一点在运用资料画面时尤其重要。其次,不要描述画面,应该解释画面内容。电视画面中一目了然的内容用不着文字的重复描述,文字应该为观众提供图像未能充分表达的内容。举例来说,画面是市长和工人握手,解说词既不能是“市长和工人共进午餐”(声画不对),也不宜是“市长和工人亲切握手”(描述图像),可以是“市长接见了劳动奖章获得者”(解释图像)。声画不对和描述图像是电视新闻写作中常常出现的失误,究其原因是重文字轻图像。记者写稿子时 只顾传递新闻内容,忽视电视的“三维”表达方式,电视新闻成了广播报道。

  一些新闻中的确需要空镜头和资料画面,这些图像素材放在哪里都能用,如何把表现力不强的画面和新闻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对记者电视新闻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2年4月,南非国家电视台记者Kathy Hearn在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担任语言专家期间,曾经制作一条北京水资源的报道。新闻开始是密云水库的空镜头,解说词是两个短句子:“密云水库,北京唯一的饮用水源⑤。蓄水高度曾经高达158米,现在少了20米。”这两个简单句解释了画面,指出密云水库的重要性和蓄水量减少的现象。接下来,记者介绍了政府为了保护密云水库免受污染而禁止发展水上旅游业的措施,并采访了水库附近的农民。画面呈现了几个农民打扑克的场面,解说词是:“这样的情况让当地人觉得摸到了一手坏牌⑥”。经过这样的处理,与水资源保护没有任何关系的打牌场面被雕琢成反映新闻主题的生动素材。还值得一提的是同期声的处理,素材中一位老大妈接受采访时语句重复,车轱辘话来回绕。Kathy选择了一段老大妈表情最丰富和手势最夸张的一段,她认为这一段能够表达被采访者丰富的情感信息。Kathy编辑此报道时与笔者讨论过构思,她认为拍摄不理想,因为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但是从成片来看,她已经尽其所能让文字配合画面讲故事。其实,在日常采访报道中,记者拍到精彩画面的机会很少,更多的时候要靠写作技巧让文字和画面互相配合,通过解释、补充画面信息,赋予画面更多含义,让画面和文字相得益彰。

  每条电视新闻不过一两分钟,如何构思如此短小的篇章?一位西方记者把新闻结构比喻成婚姻:婚姻嘛,开始总是激动人心,中间靠动人的细节不断充实,不管怎么收场,劳神是免不了的⑦。他们的这番比喻,和我们所说的电视节目要“开头抓住人、中间吸引人和结尾留住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元代文人乔梦符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乐府诗歌章法一直被奉为好文章结构的宝典。

  在电视新闻中,开头吸引人的办法很多。一句标新立异的话、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一段现场声都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新闻现场的背景声开头是最普遍的手法。现场声可以是凶案现场的警笛鸣响、气象灾害的疾风暴雨、交通高峰的车水马龙鸿博体育,也可以是清晨公园的鸟叫和潮起潮落的海浪。用一两秒的现场声开头,不但在播音员导语和记者配音之间形成了“缓冲地带”,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还可以渲染气氛,将电视观众带到新闻现场。用现场声音开头的办法应用十分广泛。比如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很多发自世界贸易组织多哈会议现场的电视新闻都不约而同地以“一锤定音”为开头。

  中间吸引人也有常见套路,即记者用自己的声音(解说词和现场出镜)将不同的采访同期声按照逻辑关系串起来,让观众感觉到新闻内容十分丰富而生动。组织新闻的中间部分并不难,因为记者采访时积累了不少要告诉观众的话,关键是把握好逻辑顺序,让新闻细节流畅地入耳入心。相比之下,结尾就不那么好写了。不过仍有规律可寻,比如总结新闻主题、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等等。如果报道中涉及矛盾双方,而新闻大部分篇幅侧重报道了一方情况,结尾可以替另一方说两句。还有一种办法,是把幽默有趣的细节放在结尾。比如报道市长活动的新闻可以如此收尾:“市长夫人临产突然进了医院,市长闻讯后取消了去工会讲话的安排,而他准备的演讲题目是:如何处理危机。”⑧

  一本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电视新闻制作手册推荐的新闻结构如下:40%的记者配音,40%的现场声和20%的采访⑨。这里的现场声指记者在新闻现场做的采访、收集的音效和即兴出镜报道。比如在火灾现场对消防队员的采访、人群嘈杂的背景声,以及记者面向摄像机介绍火势的只言片语。“20%的采访”是在新闻现场以外进行的采访,比如专家分析。这样的结构突出了新闻现场元素的重要性,强调解说词不应该在新闻中占据主要篇幅。道理很简单,与其让观众被动地听记者讲故事,不如让观众更多地体验、参与新闻事件的发展。这样分配新闻篇幅,记者写作的内容就不多了,一条时长一分半的新闻,一二百字的稿子足够了。字数虽然不多,要考虑的东西却不少:声画配合、条理逻辑、突出中心,还要生动流畅。不难想像,修炼出笔简而神动的造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⑤“唯一”在原文是“ONLY”,记者特意用大写的方式以示配音时加重语气。此句的准确说法应该是“北京唯一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因提出动态对等理论而享有盛名,“动态对等”理论是指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信息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灵活对等翻译的目标在于表达自然,丝毫不留痕迹,力求把原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转换成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相关的行为模式。“动态对等”的翻译,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不拘泥于形式对应。但是,因为两篇不同的话语材料之间无法实现绝对的对等,只能是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是否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这是奈达倡导的对等。“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翻译要在目的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最好的翻译应该读起来不像翻译,而要让译文和原文对等,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文的束缚。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和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由“功能对等”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指导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同样适用。在这一理论下首先要求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其次,译文必须与原文的体裁一致。最后,不管读者是专家还是普通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应该相同或相似。英文新闻标题的任务就是使用生动有趣准确的词汇吸引读者,并使目的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如果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不遵循“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将不能把准确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甚至会导致读者误解原文本来的意思,失去阅读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说,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同样需要遵守“功能对等”理论

  省略新闻标题最明显的文体特征之一,标题常常只表实义词而略去虚义词。省略最多的虚词是冠词及动词不定式“to be”如:英文标题为“Washington ex-mayor Murdered”,在这里就省略了“was”,“华盛顿前市长遇刺身亡”。英文标题“Best daddy’s Competition”,在翻译成中文时,并不是翻译为“最好爸爸的竞赛”,原标题明显是发挥名词的作用,因此我们把这句标题翻译为“全能爸爸比拼”,这样便给读者一种短小精悍的视觉感受,引人注意。再如,“China Gives Mexico 5 M Dollar Aid”,这里用“aid”代替“assistance”,这样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理解标题的涵义。

  新闻标题强调经济达意、简明扼要,且报纸栏目狭窄,不宜使用长词,所以英文报纸编辑制作标题常喜欢用节略词、缩略词和单音节词。节略词又称为节缩词,也就是通过“掐头去尾”的方法,把原本很长的单词缩短,用于节省空间,避免标题移行。同时,大量使用缩略词,缩略词又被称为首字母缩略词,这是指全部用大写字母拼写而成。如:“WTO”是“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缩写。单音节词往往词意简单,一般是读者最容易理解的词,在新闻写作中要尽量避免使用非常雅的词,而是使用常用的简单的词。

  新闻报道的事件发生在过去,按一般语法规则谓语动词应该用一般过去时,而新闻标题一般使用现在时,这样给读者一种新鲜感和直接感,符合新闻时效性的本质特征。例如:“Ice Collapse Speeds up Glaciers”(南极冰架坍塌加速喝水流动),“WHO urges ban on blood test for tuberculosis”(世界卫生组织敦促各国对结核病血液测试的禁令)。

  作为译者,对原文含义的理解是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的关键。新闻标题是具有高度概括与浓缩的特点,所用的词也是高度概括性的词,其中的每一个词,以至每一个标点,都会对理解和翻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先把握新闻的内容,才能保证新闻标题翻译的准确性。透彻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是准确翻译新闻标题的根本。因此,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要准确的理解原文的含义,做到忠实。

  新闻标题都是具有真实准确,生动通俗,面向大众的特性,因此,新闻标题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用生动有趣,又准确无误的译文,迅速吸引广大读者,在他们心目中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效果。而要到达这一要求,必须始终坚持“功能对等”原则,否则,即使字面翻译正确,所传递的内涵也不一定是原有内涵。由于思维习惯与中国人不同,英语新闻标题的表达方式与中文有所不同,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内外有别”的原则和我国读者的阅读心理,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必要时,可以在不影响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解释,以做辅助。

  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中文和英文的语言差异,这样才能照顾到新闻标题的翻译特点。在进行英文新闻标题翻译中,译者必须要考虑到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信息不等或信息偏移的现象。很多情况下,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很难在汉语找到一个完全对等的词,这就需要对文章进行全面的了解,寻找最合适的汉语词汇,在翻译时必须坚持方向性的正确,意识形态的不同,因此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就有可能出现政治上的诋毁等现象,这就需要译者保持头脑清醒,不仅要考虑到新闻的准确实效性,同时也要兼顾新闻的政治性。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新闻以其内容新颖,语言现代,传播的时效性强,为社会生活提供了获取中外信息的便捷渠道。但是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同一新闻报道中的事件或理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英语新闻翻译时,若不注意文化背景,可能会造成新闻的受众与原媒体、原作者之间理解上的差异,甚至误解。因此,英语新闻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

  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物,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我国学者胡文仲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涉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行为模式,也涉及支配这些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

  文化和语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备文化的一般特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创造语言的动力和语言表达的内容,在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内容。文化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大致包括思维文化、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心态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

  英语新闻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译者与原文打交道,实际上是在间接地与原文的作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明确指出:“实际上,对一个译者来说,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比语言结构差异引起的问题要多而且更为复杂……”由此可见,在英语新闻翻译中,译者不仅要精通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了解原文(source language),具备相关的文体知识、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知道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懂得他们的“心灵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文化差异是新闻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素质,才有可能将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传达给读者。任何对原文的不理解或误解都会导致对原作者意图的不解或曲解,最终导致翻译的失败。比如,在英语新闻中频频出现的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单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都知道,politician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中国人尊敬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这个词才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及有威望的国际政府官员。所以,只有懂得文化背景,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作出恰当的行文翻译。

  地域环境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学表明,特定的生长环境使人们养成了特定的思维定式,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对水和渔业有着较深的感情;而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上,人们的生活与土地、耕作息息相关,所产生的语言文化现象就存在差异,例如,英语中有许多关于鱼的习语,说某个人喝水量大而快,英语就用鱼作比喻,叫做drink like a fish,而在汉语中却用“牛饮”这个词。又如,说某人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

  生活习惯的差异。如一则新闻中说,微软日前敦促其用户立即登录微软的网站下载并安装一个免费的补丁程序。专业人士称“Until they have this patch installed, it will be Swiss cheese――anybody can walk in and out of their servers.”对于美国人来说,理解这句话非常容易,原来瑞士产的奶酪(Swiss cheese)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表面的孔非常多,在这里指视窗操作系统的漏洞很多,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自由进出服务器。可是对于缺乏上述生活背景,没有吃过瑞士奶酪的读者而言,要把这种从生活中走入新闻报道的词汇理解正确还是需要一定的解释和背景知识的。

  风俗习惯的差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贯穿于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西方国家和中国风俗习惯差异通常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社会关系、友谊、义务等方面。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了解风俗文化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准确的目的语。如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中曾说过的一句话为例。尼克松说:W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 over and above our differences.这句话如果机械地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翻译成:我们两国具有远远高于我们分歧的共同的利益。而尼克松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两国除了有分歧,也有共同的利益。两者中的差异可想而知,虽然前一种译法看上去更让人愉悦,但未能真实反映出原意。事实上,本例中的“over and above”并不是常用的“在…之上”之意,而是相当于“besides”。

  差异。中西方信仰的差异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中国与佛教有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等;而在信奉基督教的许多西方国家,人们认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就多见:“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和“go to hell”(下地狱去)一类的说法。

  词语内涵的差异。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血肉相连的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些词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red(红色),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红色”表示喜庆、热闹的气氛,但西方文化认为“red”与人的血液颜色一样,所以“red”一词则表示愤怒、气愤等意思。此外,英语中有些词含有丰富的关联意义,“cowboy”所包含的意思不仅是词典中注释的“放牛娃”或“牛仔”所能准确表达的,它还具有以下关联意义:吃苦耐劳、酷爱自由、敢于冒险。大量词语看上去与某些汉语词相似,但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如political campaign不是政治运动,而是竞选运动。easy meat不是可嚼的肉,而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不了解这些词语真正的内涵,根据结构望文生义就会造成误解。

  文化背景的差异。世界各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及政治生活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背景。如我国新闻报刊中“两岸”一词专指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对于我国人民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对外国受众翻译“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这句话时,其中的“两岸”应补译成“台湾海峡两岸”,可译为“develop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promote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总之,新闻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语言准确规范、清晰易懂是新闻翻译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必须深入地理解原文和译文文化,争取把两种语言文化贯通起来,做到语言通和文化通。

  2.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李雪芹、卢云:《浅析英语新闻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5)。

  作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翻译既要实现不同语言间的转换,又要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目的。作为翻译者不是单纯的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而是应当在对两种不同语言运用自如的条件下,实现两种文化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作为翻译者不仅要通晓两种语言,更要对两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有深入的了解。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是不同语言间的一种复杂的转换过程,是创作者、翻译者、欣赏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新闻作为了解异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翻译的角度及语言层面是会对读者的理解产生直接影响的,因此新闻翻译既要满足尊重源语言的生动再现又要使异国的文化信息接受者能以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领会作品的真是意图及人物的情感表达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新闻翻译不是单纯的翻译文字,而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把源语文化通过恰当的译语传达给目标受众,是新闻翻译的核心需求。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两种比较常见的策略,前者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尽量将源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理解范围,倾向于读者;后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独特之处,倾向于创作者。

  归化是指翻译上遵照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采用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文化特色,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地道的译文。归化的目的就在于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侧重原语文化,让源语文化的优势略胜译语文化,旨在保留原语的特色,倾向于译者。

  异化是指在翻译上遵照外国文化的语言传统,打破以目的语为翻译目标的常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异化翻译作为缓和文化冲突的手段之一,不仅有益于向外国介绍本国历史文化,也让本国读者有机会熟悉了解异域风情,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翻译就是要实现交流的目的,翻译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让译文读者充分领会,而又不能让读者看出翻译的硬性痕迹,同样新闻翻译更应重视这样的翻译要求。部分初学翻译者将归化看作是意译,将异化看作是直译,而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技巧,异化和归化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体现。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看似对立矛盾,却用统一互补。

  最大的威胁并不会出现在耸人听闻的标题上。它们更加微妙,隐藏地更深。这里的”cut deeper”和“隐藏地更深”就是归化译法的体现。

  5月9日,埃里克・斯特图在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毕业典礼上致词,他是一名剑桥研究生,动画片导演,执导过美国喜剧中心频道的《南方公园》。“早上好,2014级毕业的同学们,”斯特图说道,他给几部动画片配过音,所以大家熟悉他的声音。他说:“当圣诞耙耙遇到卫生纸先生,他会这样打招呼,‘喂’”斯特图的声音表现得很搞笑,同时也不忘严肃地向毕业生说明了象牙塔外真实的世界。“我们需要你,不过你的毕业证书是没有生命的,所以你要做个有生命气息的人,快乐地活着。”这种异化的翻译方式让人们更加理解美国文化中,语言所体现出的幽默内涵。而 “圣诞粑粑和卫生纸”又是归化译法的体现。在新闻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也是对立统一且又互补的。

  在新闻翻译中采用恰当合理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给不同民族间对新闻报道的正确获得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也让各民族人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增进交流,促进和谐发展。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能够让无论是本国还是异国的读者感受到异域的风土人情又能获得接地气的文字解读。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手段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中是统一的。

  [1]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2] 许均.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3]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1998.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3594551233
  • · 专业的设计咨询
  • · 精准的解决方案
  • · 灵活的价格调整
  • · 1对1贴心服务
在线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