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博体育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15号)、《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京办发〔2021〕23号)的部署要求,做好服务承接中心城区商务功能疏解,加速推进“两区”建设,全面实现运河商务区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运河商务区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位于百里长安街东延长线与六环路交汇处,北运河贯穿其中。运河商务区总体规划20.38平方公里,北起源盛北街、高压走廊控制用地边界,南至运河西大街,西起榆景中路、新华南北路,东至通顺路、东六环西侧路。由运河商务区核心启动区、新城金融服务园区和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0101街区)三个开发区域组成。其中,核心启动区北到源头岛,西至新华南北路,南邻玉带河大街,东以北运河为界,规划面积3.06平方公里,建筑规模约674万平方米;新城金融服务园区北至潞苑北大街,西到榆景中路,南邻大运河,东至通顺路,规划面积2.9平方公里,建筑规模约253万平方米;0101街区(副中心站交通枢纽),东至东六环西侧路、西南至大运河,西北至潞通大街,规划面积1.86平方公里,建筑规模约452万平方米。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确定商务服务、行政办公和文化旅游为城市副中心三大主导功能,并与科技创新共同组成城市副中心“3+1”功能板块。其中,运河商务区是承载商务服务功能的重要城市功能区。2020年8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批复《关于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运河商务区成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运河商务区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商务服务主导功能的承载区,是“两区”建设的主阵地,对于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十四五”时期,运河商务区将打造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和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
运河商务区位于大运河北首、长安街东端,俯瞰五河交汇,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拥有对标世界湾区CBD的地利。发展至今,在市委市政府、副中心党工委、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运河商务区在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1.总部经济蓄势待发。截至目前,运河商务区围绕总部经济、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功能定位,引入三峡资本等总部企业23家,特斯联、传神语联等高新企业78家,华力必维、四季沐歌等专精特新企业14家,运河商务区的产业集聚与发展正逐渐步入快车道,集聚效应开始形成。
2.金融产业链条逐渐补齐。金融产业已具一定规模,新业态逐渐引入,金融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70家增长到当前的283家,金融业纳税额翻了两番。
3.优质产业空间初具规模。运河商务区规划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启动区总建筑面积674万平方米,完工率45%,新城金融服务园总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完工率55%,目前总计可供应产业空间面积达到440万平方米,产业发展空间充裕。
4.产业聚集初步形成。截至2022年12月,运河商务区共有注册企业18544家,注册资本金4370亿元,企业总数占全区企业总数的13.3%。2021年税收达到50亿元,2022年完成税收近60亿元。
5.“两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式迁入办公,实现碳配额等成交额超30亿元。全市首家绿色支行、首笔碳排放配额等首创性项目和业务落地。率先出台S基金十条、REITs十条、元宇宙支持等措施,5项创新案例在全国、全市复制推广。
运河商务区目前尚处于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并存时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问题。经过分类梳理,运河商务区在长期发展中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堵点问题、提升问题,对此运河商务区专门建立相应的问题清单,并细化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总的来看,目前发展中的问题较多的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建设方面,核心启动区企业入驻率约40%,区域规划实施率和企业入驻率不高,运河商务区尚处于建设阶段向产业集聚阶段转型期,区域建设速度仍需提高。
2.产业发展方面,重点优势产业发展仍需不断加速,产业集群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数字化程度还不足,产业生态化发展距离西城金融街、朝阳CBD等标杆区域还有较大差距。
3.配套服务方面,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S1线(市郊铁路副中心线号线线等交通枢纽、内外联络线路正在建设中,运河商务区公共交通系统尚未形成内外联动。区域内现有商业配套活力不足、生活服务设施品质仍需提升。
(一)从发展机遇看。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的重大历史机遇。运河商务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动力充沛。二是北京市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带来政策机遇。京办发〔2021〕23号文件中明确在运河商务区建设财富管理聚集区。三是疏解非首都功能为运河商务区加速产业承接带来战略机遇。
(二)从面临的挑战看。一是受外部环境影响,金融业等高端服务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二是商务区服务配套和园区服务管理等相对不够完善,统筹整合的专业运营能力还需要提升,企业吸引力不足、企业落户意愿不够。三是区域政策缺乏差异化、针对性,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效果尚未显现,区域招商引资成果和效率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城市副中心建设“窗口期”和“两区”政策叠加机遇,紧紧围绕运河商务区高质量发展要求,以高标准打造高端金融服务功能区为主线,以提升商务核心功能为牵引,以主导产业集群培育为重点,着力吸引全球各类高端要素资源汇聚,充分发挥运河商务区在推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功能性作用。
1.坚持高点定位。立足高质量发展理念,依据北京城市总规、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准确把握运河商务区功能定位,对标国际一流标准,谋划推进高水平建设、高品质国际商务氛围营造,打造新型中央商务区典范。
2.坚持突出特色。用足用好“两区”政策叠加优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独特优势,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提升国际商务服务特色,扩大运河商务区辐射影响力,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京津冀高端商务发展新高地。
3.坚持开放带动。深化“五子”联动,持续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系列政策落地,对标国际先进规制,推进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和先试先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打造首都改革开放新高地。
4.坚持协同创新。加强与朝阳CBD、西城金融街等主要金融商务区协同互补,探索推进与北三县地区公共资源互通共享,聚焦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融创新、科技创新、高端商务功能,深化京津冀区域联动,充分发挥重点功能区的汇聚、引领和辐射作用,打造京津冀金融创新发展高地。
到2025年,运河商务区高品质产业空间加快释放,核心启动区全面建成;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完善,高端商务氛围浓厚;“两区”政策叠加优势充分发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呈现集群化、数字化、生态化的“三化”景象,运河商务区成为“两区”建设示范样本和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1.集群化发展程度显著提升。坚持“传统金融为大盘,绿色金融、金融科技为特色,财富管理是未来,央国企和外资是方向”,持续推动精准服务;围绕运河特色,突出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特色,集聚金融科技企业超过110家,吸引绿色金融机构落地超过10家,绿色信贷规模突破200亿,实现碳配额、自愿减排量等累计成交超1亿吨;加快推动财富管理业态集群化、国际化,集聚财富管理机构力争超过200家;积极对接石油系、三峡系、中核系等央企体系、二三级总部,承接和新设立央企二三级总部机构40家以上。
2.产业数字化赋能进程加快。推动数字赋能,融合贯通产业链条,推动数字人民币区域场景开放,探索建设数字资产交易中心,推进智慧城市标杆项目建设,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近零碳排放智慧能源示范区”建设,加快副中心ESG绿色产业创新引擎项目实施,初步形成以ESG理念为指导的绿色金融产业链。
3.产业生态化要素齐备。深入推进服务做精、企业选精、产业做精,实现万亿财富管理,万亿营收。打造产业招商服务链,做好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不断发挥“两区”展示会客厅和城市会客厅窗口作用,利用“两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四区结对等工作机制,发挥协同效应,争取更多国际化商业总部落位。区域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区域级商业中心建成运营,高端商务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形成高品质商务服务活动聚集区。
4.“两区”建设形成新示范。持续推进“两区”政策落实落细,积极争取国家金融改革和开放试点,持续推进优质项目落地,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稳步提高,年均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10%;探索制度创新和协同发展先行先试,推进落实一批试点和相关制度创新,三年内形成3至5项可向全国、全市复制推广的“两区”建设改革试点经验或制度创新案例,打造国际高水平营商环境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运河商务区是承载中心城区商务功能疏解的重要载体,建成以金融创新、互联网产业、高端服务为重点的综合功能片区,集中承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融功能。《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指出:城市副中心要细化主导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在建设国际化现代商务区方面,要做到“瞄准科技前沿,坚持创新引领,严格产业准入标准,有序引导高端要素集聚。做实转移疏解产业,集中平移中心城区适宜产业资源,做精现有优势产业,提高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做优新兴战略产业,培育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在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同时,在运河商务区“引导京津冀区域性金融机构集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城市副中心设立京津冀区域性总部或一级分支机构,推动京津冀区域基金管理机构、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总部集聚。增强总部经济发展吸引力,加快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大力建设运河商务区,打造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和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引进更多优质总部经济,承接和新设立总部机构数量达到 40 家以上,力争财富管理机构突破200家。《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运河商务区围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以财富管理、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为重点,集聚高端要素,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京津冀金融创新、科技创新、高端商务发展高地。
运河商务区是疏解北京中心城商务功能、提升消费功能、集聚文化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在一系列上位规划指导下,运河商务区聚焦高端商务服务业,重点培育发展金融服务和总部经济,已形成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北京绿色金融国际中心、金融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产业功能定位。
到2025年,形成以核心启动区为中心,以新城金融服务园和O101街区(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为支撑和延伸的“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格局。
全面建成核心启动区,推进总部金融和新兴金融片区建设。在核心启动区,主要依托工、农、中、建、邮储、北京“六大行”楼宇资源,培育银行业区域总部,引导银行系理财、资管、投资、金租、科技、基金、供应链金融等新兴业态集聚,巩固财富管理发展基础,打造总部金融、新兴金融片区。重点推动中银投、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企业入驻;加快华夏银行总部等项目建设进度;强化优质项目高位统筹,推进完成运河壹号项目建设,并同步开展招商工作;加强协调对接,争取区级部门牵头推进侨商总部基地项目建设。
加速新城金融服务园区土地开发进程,打造智能金融、数字金融片区。引进金融科技实验室、研究院、创新中心,以及交易结算、征信评级、数据服务、数字货币类金融科技企业,夯实金融基础设施,持续扩展智能产业链,赋能财富管理高质量发展。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水平,实施合理完备的内控制度和体系。加速园区空间整理,推动未出让地块加快上市,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资源增量。加快推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项目建设,建成国家ICT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加大金融街园中园、新地国际家园、紫光科技园南区等6个二级项目租销力度,提升园区企业入驻率。
加快推动0101街区(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步伐,打造国际金融、活力金融片区。依托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带动商务功能升级,推动站城融合发展。积极布局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消费金融、直销银行、金融租赁、证券期货等行业高端业态,引进一批国际高端金融企业和国际金融组织,集聚国内外顶尖财富管理专业服务机构,做强财富管理高端产业功能。
根据土地条件成熟度,有序推进运河商务区土地一级开发。重点推进完成核心区IX-01地块等有条件的成熟地块率先上市。加速推动金融商务园A地块、E1地块、D1-10地块等未出让土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疏通堵点,加快推进2号地规划编制工作,创造地块上市条件。积极推进建工地块置换工作,配合相关部门推进意向地块土地上市工作,同步加快推进0101街区其他剩余地块土地上市。到2025年,力争完成核心启动区、金融商务园土地一级开发工作,拟供应土地约70公顷,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其中经营性用地约27公顷,建筑面积约61万平方米。
2023年-2025年,运河商务区拟开工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到2025年,拟累计实现总建筑面积515万平方米,可提供约46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重点推动已完工项目加快实现企业入驻办公,推动完成中银投、工商银行、北京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三峡集团、招商银行等16个项目入驻办公,项目总建筑规模约为83.4万平方米。促进已开工项目尽快竣工投入运营,远洋乐堤港、复地联合体、富力、合景泰富等4个项目完成竣工,并实现运营,项目建筑规模约73万平方米。积极推进新建项目开工,加快推动信通院、华夏银行项目建设,配合相关建设手续办理,项目建筑规模约28万平方米。
构建功能完整、稳健运营、风险可控的财富管理产业生态。加快吸引顶级国际财富管理机构落户,推动以华夏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类财富管理机构,以中金公司为代表的券商类财富管理机构聚集。支持符合城市副中心产业定位和要求的家族信托、养老信托、服务信托等信托类财富管理机构入驻。支持依托互联网流量、定位长尾客户的互联网平台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落地。加快建设“基金财富港”,以“引领绿色投资、驱动科技创新”为主线,集聚做强“E气风发”四大基金板块(即ESG投资、气候投融资、风险投资与创业投资、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在运河商务区新打造一个五千亿规模的私募基金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标杆性私募基金企业集聚发展的新高地、京津冀绿色投资与创新资本的重要承载区、面向国际的资本市场跨境开放先行试验区。
依托北京绿色交易所,启动打造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助力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加快开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系统开发、联调联测等工作,推动CCER交易中心落地开市。围绕ESG产业赛道,抢占先机、提前布局,加快形成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全力打造副中心ESG绿色产业创新引擎,建设副中心ESG研究院,注册成立ESG产业公司,筹划建设ESG基金。研究制定ESG标准、发布产品、投入应用;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六大核心产业,推动产、投深度融合发展;吸引优质资本参与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学、产、投”闭环发展,助力副中心绿色产业落地聚集。
加快推动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在运河商务区聚集,积极引入提供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金融业务的应用型科技企业,鼓励运河商务区内私募基金发起募集金融科技专项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和培育金融科技企业。依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物资学院期货学院等本地优质科研和教育机构,培育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金融人才,积极引导高成长型金融技术企业入驻。
积极配合京司推进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区域快线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建成绿色生态、舒适宜人、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门户型智慧交通枢纽典范。通过创新多路共享的进出站组织模式、地上地下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营模式,实现多维空间融合,塑造新一代TOD典范。将运河商务区打造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站与城”,推动规划布局综合交通枢纽22处串联地下、地面、地上公共空间的垂直交通核,加强轨道站点与城市功能的衔接。实现铁路与城市轨道、地面公交间的平均换乘时间不高于3分钟,与地面楼宇平均衔接时间不高于4分钟。到2025年,完成0101街区整体商业地块出让和项目建设。
强化交通枢纽功能,以城市副中心站为节点实现城际交通(京唐城际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号线线以及区内公交线路等)无缝换乘。推动城市副中心M101线(一期)商务园站建设,轨道交通6号线年,运河商务区轨道交通线个,轨道交通线公里/平方公里。加速促进与北三县联通,形成都市区1小时功能圈,实现15分钟直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大兴国际机场、1小时直达河北雄安新区,运河商务区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务节点。
优化完善内部路网结构,提升内部道路通行能力,探索推广街区制,打造街区多元功能,增加核心启动区城市活力。完善路网体系,打通一批断头路,推进建成一批微循环道路,完成北运河西滨河路(玉带河大街—新华大街)、月亮河东路等南北向道路。加密内部路网,区域主次干路实现率达到90%,支路实现率达到70%,建设完成通州卫路、东海子街、东海子南街、朝晖南路等内部支路,实现城区路网密度达到5.1公里/平方公里。
强化核心启动区公共交通建设,统筹建设东关交通枢纽,强化公交站点与城市道路同步规划建设,协调市级部门谋划运河商务区公交站点及路线个公交站),进一步完善核心启动区和新建区域公交线网布局。合理规划公交站点与轨道交通接驳,逐步提升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服务保障新建设区域企业及居民出行需求。研究整合区域内公共及商业停车资源,提升现有11340个停车位使用效率,推进15个在建项目的停车位规划和建设,预计新增18587个停车位。鼓励和支持运河商务区范围内及周边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在节假日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单位停车场,预计未来新区委和新建体育馆可提供约1516个停车位,进一步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加快建成核心启动区商业临时停车项目,预计新增临时停车位281个。
提升区域公共空间连接性和系统性,强化滨河已有连续步行步道的两岸间、绿地空间、重要节点间的过街联系。持续推进绿化景观提升工程项目,分期实施核心启动区6处公共绿地、16条道路绿化施工。结合温榆河滨水空间及周边绿道公园,配合推进温榆河两岸5公里慢行系统建设。打通千荷泻露桥与规划北运河西滨河路、北运河东滨河路人行和非机动车联系通道,分区域实施内部支路慢行系统,串联区域玉带河东街、新华东街、赵登禹大街等已建成的道路慢行系统,打造绿色、畅通、便捷、舒适慢行系统出行环境。推进建设城市河沿线自行车专用路示范项目,打造自行车友好型城市空间,倡导绿色出行,实现副中心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累计总里程约达到300公里。
实施地上地下一体化建设,提升北环环隧地下交通连接系统运行效率,进一步完善优化地下空间智慧化交通导视系统,切实提高核心启动区43个地块间商务楼宇间的通行便利。推进南环环隧东半环建设,加快推进地块间的地上连廊、地下通道,中间地带建设,形成3个中间地带、19条地上连廊、21条地下通道的地下空间连通道系统。有序布局车联网系统,开展车路协同,形成智慧、快捷的地下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高可靠性配电网建设,推进东关110千伏变电站、上园110千伏变电站建设,有序实施老城区架空线入地工程,增强输电线网结构建设,提升重点区域供电能力,保障运河商务区入驻企业及周边城市居民用电需求。推进分布式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协调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建设,优化提升充电设施布局。
落实双碳战略目标,推进分布式光伏、地热等开发建设。加快推进与国华(北京)综合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分布式光伏开发工作,在富华水乡南区1、4、5、8、15号楼完成光伏设备安装和并网发电,总发电量实现43万千瓦时,峰值功率达491.79
千瓦。在8号楼“两区”展厅内搭建完成碳资产管理平台和城市副中心首个综合智慧能源虚拟电厂控制中心。规划建设富华水乡南区屋顶分布式光伏二期项目,紫光科技园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预计装机规模达到3.16兆瓦。
探索研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办法等政策性思路,促进地下综合管廊后续建设,以及长期稳定运行。谋划地下管线基础信息和北环环隧运营管理的对接和融合,实现地下综合管廊可视化和智能化监测管理功能。持续南环环隧东半环附属配套工程,结合西半环实施条件情况,加快南环环隧主隧道及进出口的施工,实现与周边道路及新建楼宇的有效连通,加速区域交通互联互通。
完善燃气设施体系建设,提升运河商务区供气保障水平,结合区域项目建设及用气需求,配合职能部门及专业单位统筹实施燃气管线,推进燃气管网全覆盖,确保全域供气能力不低于120万立方米/时。到2025年,居民管道天然气气化率达95%。加强燃气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高区域天然气互济调峰和应急保障能力。
挖掘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传承大运河精神,展现大运河文化时代魅力,打造充满人文底蕴的文化商务区。持续推动《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落实。保护利用好运河历史遗存,加强区域内运河沿线遗址遗存、重点片区历史风貌和古镇、文物遗址等整体保护。推进瓮城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和潞河驿复建工程,探索研究钟鼓楼、北城门等古城北大街历史文化景观建设。配合研究实施皇木厂、通济桥遗址区域的古河道恢复工作,展示古河道历史风貌和古码头遗迹。深化创建通州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研究两岸景观与周边建筑的关系,打造标志性景观打卡地,不断丰富运河文化旅游业态产品及消费场景。做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展示,打造国际一流运河文化品牌。
研究以“三庙一塔”景区为试点,增加现有沿河配套设施的休闲运动功能,满足金融企业商务交往需求,打造充满商务活力的绿色空间和国际交往中心。推进五河交汇处、绿地生态节点项目建设,配合规自部门推动源头岛项目规划条件、土地入市方案研究,进一步落实源头岛项目开发建设模式方案,将规划面积约32公顷的源头岛打造成为以生态涵养为主、兼顾文化旅游功能的智慧生态活力岛。配合推动运河沿线文化驿站、休闲营地等文体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探索研究在核心启动区或0101街区谋划建设社区级体育公园等主题公园项目,积极有效提高运河商务区城市空间利用率。持续在运河商务区举办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比赛、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赛艇大师赛等系列体育活动,推动区域文化体育休闲活动蓬勃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和居民生活品质。
充分发挥五河交汇区位优势,加快实施大运河滨水空间品质提升工程,构建大运河生态文化景观廊道。打造连接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魅力走廊,推进大运河景观提升工程和照明亮化工程,营造“白天看景,晚上看灯”的历史光影长河。强化运河商务区楼宇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分层次规划设计,推进商务区建筑楼宇灯光在重要节日、特殊活动时统一调控,研究市场化投资运营模式,多场景、多应用实现人与建筑、水系的良性互动发展。打造长度1.3公里,宽度60米—80米的北运河西滨水岸线(东关大桥至玉带河大桥段),建成滨水互动全景公园。
深入推进零碳示范排放和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建设,发挥海绵城市试点区带动作用。结合河岸地貌在通惠河、温榆河等增设雨水花园、下凹绿地、雨水塘等绿地景观提升工程。在核心启动区重点地块进行“海绵+”升级,探索将规划绿地取水口连接周边项目调蓄池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协调好河道疏通、“海绵”公园维护、生态绿廊监测等市政管理任务,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年径流污染削减率不低于60%。
加快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完善远洋乐堤港、三峡集团、富力中心、合景泰富、复地中心等重点项目周边公共配套设施。提升医养服务质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完善医疗就诊绿色通道机制。积极引进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和国际化医院管理团队,重点引入牙科、高端门诊、国际医疗门诊等即时性服务力量,探索在0101街区内植入小体量、国际型医疗机构,营造国际化医疗服务环境。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教育资源和产业空间匹配,探索在运河商务区周边布局幼托机构、国际化学校,吸引知名幼托机构和教育集团落户。加强市区两级协调力度,争取已入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为产业人群子女提供教育服务鸿博体育。
在新光大中心、复地联合体08地块等楼宇街区设置文化艺术展览空间,定期举行高品质艺术展览,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魅力。在运河两岸标志性节点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雕塑群等公共艺术杰作,营造精致艺术、高品位商务活动空间。鼓励企业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支持新光大中心继续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继续举办“大运市集”等丰富区域居民生活的文娱消费活动。推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文创大赛等系列展览、精彩大秀场等文化艺术活动在运河商务区举办。
统筹区域周边集体租赁住房、公租房鸿博体育、共有产权房资源,与区域内商务公寓共同服务区域内商务群体,满足差异化居住需求。依托万科大都会滨江、新光大中心、合景泰富、保利大都汇等高品质公寓项目,加快推动在核心启动区和0101街区打造高端人才社区。配合推动万福家园土地规划条件调整,增加区域居住用地供应,为职住配套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研究商务型公寓销售管理相关政策,解决居民购买运河商务区商务型公寓占购房指标等问题。优化住房交易环节,保障交易便捷安全。充分利用运河商务区现有商务型公寓,鼓励配套服务功能集中设置、混合利用,实现高效便捷商务办公与舒适居住复合功能。探索应用现有轨道交通1号线号线沿线相关企业分布和就业人口居住大数据,研究解决企业职住难题。推行TOD模式,围绕轨道交通22号线等主要轨道线路重点交通枢纽,布局混合性居住空间,提高跨区域通勤便利性。
加快高端消费要素汇聚,推进核心启动区建成区域级商业中心,打造配套服务齐全、夜间经济活跃的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商业中心区。加速推动绿地、保利地块等街区商业发展,提高商务区工作人群的日常消费便利性,开展侨商地块业态提升工作。保障远洋乐堤港、富力广场、新光大大融城一期地下及二期、合景泰富·悠方天地开业,累计开业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满足商务区高净值人群差异化消费需求。加快推进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服务副中心、辐射京津冀的立体化开放式商业综合体。探索设立免税商店,吸引环球主题公园游客及津冀地区消费人群。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和中华老字号集聚发展,加快引进一批首店、旗舰店、体验店、概念店。积极开展公共空间特色经营活动,有序推进侨商、保利等散售商业公共空间商业外摆,推动新光大大融城(二期)24小时“日咖夜酒”街区和远洋乐堤港24小时活力街区建设及运营,打造商务区夜经济、特色运河夜消费带、文旅休闲街区、网红打卡地,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活力。
形成以党建为引领、以智能服务为平台、以楼宇工作站和产服公司为支撑的管理服务“运河模式”。组建运河商务区商务楼宇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楼宇“金牌管家”。通过党群服务中心、“白领驿站”,举办党建、人才、商务沙龙等各类主题活动,提升党群服务工作质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产服公司,推动实施专职“楼长制”商务楼宇网格化服务体系建设,完成楼宇金牌管理员培训认证计划,对核心启动区内每栋商务楼宇设置“金牌管家”,运河商务区管委对接“楼长”,及时了解对接入驻企业动态,回应企业诉求。
强化政企沟通,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邀请区委组织部、区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举行“运河商务区早餐会”活动,面对面解决企业诉求,探索创新招商服务模式,实现“政企面对面、服务心贴心”,服务企业“零距离、零等待”。贯彻落实《通州区重大项目全程代办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运河商务区重点项目立项、规划、施工、验收等相关手续办理工作,在立项核准、规划审批、施工许可、工程建设、竣工验收等项目建设全流程阶段,为建设主体提供政策解读、业务咨询、手续代办、统筹调度、审批催办等“一站式”全程服务。联合相关部门,为企业在投融资、人才、教育、医疗、职住平衡、政策解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为企业提供落地服务清单。逐步完善“改革体验官”工作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园区管理,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围绕重点优势产业打造体系化大招商格局,坚持金融特色,对接石油系、三峡系、中核系等央企体系,引导产业聚集,打造产业生态圈。修改完善现有准入评估体系,将准入标准进一步细化修订为《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商务区意向企业入驻前置服务的工作措施》,对高质量、高成长性、高影响力的重点引入企业增加绿色通道细则;企业准入不与购置(租用)面积和税收完全挂钩;借助经济大脑对入驻企业综合画像,进行精准评估;对入驻企业按照总部类、金融类、商业类、专业服务机构类、科技创新类等分类评价,形成全行业综合评价体系。依托北京城市副中心会客厅及北京市“两区”展示会客厅资源打造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项目,推动办理集群注册,积极申请科技创新政策资金支持,建设副中心首个“海创园”项目。支持产服公司组建“四个一”市场化招商团队,建立市场化招商机制,先行先试鸿博体育,在参照《中介机构奖励管理办法》奖励规则的基础上,试点分享市场化招商落地企业所产生年度区域贡献。依托北京绿色交易所、三峡集团等“链主”单位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招商,依托远洋等项目需求确定意向企业,打造“项目—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智慧招商平台二期建设,强化科技赋能。积极参与并利用好“服贸会”“进博会”“京港会”等国际会展平台,宣传运河商务区营商环境,提升运河商务区影响力。
持续开展平安园区创建工作,拓展平安园区创建工作覆盖面,创建互动机制,以楼宇为单位设立服务管家,加强沟通和对接,消除安全隐患。依托现有公共区域监控设备,强化5G、物联网、AI、人脸识别等智能技术应用,提升园区交通、治安等安全管理便捷性和精准性。完善园区管理平台功能,接入保利项目等7条连廊通道和富力项目、新光大项目等2条中间地带消防信号,将地下空间一体化智慧消防平台纳入消防管理。
加快推进以数字孪生城市为基础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主干道、部分公共区域、三峡集团等楼宇前瞻布局智能基础设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设5G基站、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运河商务区智慧化设施底座。紧抓领导驾驶舱和智慧建筑示范工程建设契机,强化道路、人流、交通等公共数据收集,打造园区数字化管理业务场景。选取部分商务楼宇为试点,搭建智慧楼宇能源管理平台,实时展示楼宇、设备和环境监测等重要信息,为企业提供精细化、定制化服务。开发建设运河商务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首创项目,推进国家产融服务平台落地。坚持按照政府指导,产服公司联合专业机构运营的模式,降低入驻企业融资成本,深化产融合作。组织协调相关重点企业,推动数字人民币区域场景开放,支持开展数字资产交易,推进智慧城市标杆项目建设,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近零碳排放智慧能源示范区”建设。
织补楼宇空间绿地,形成道路隔离绿地、空间绿地等多层次、由“点”及“面”的园区双碳体系。推行楼宇绿色发展承诺制,将企业承诺纳入准入评估,推动低碳生态理念落实。布局新能源路灯、自动化浇灌等设施,推动整区分布式光伏建设,完成富华水乡区商务办公楼屋顶光伏安装,推进“两区”展厅、“零碳”能源展示平台、综合能源消费设备安装,建成富华水乡南区低碳社区,打造低碳发展绿色园区。
加大区级部门对运河商务区赋能,探索争取有关审批权下放,申请推动将事关区域建设发展的相关职能延伸到运河商务区,建议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区金融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通州分局、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等单位明确一位主管领导负责联系运河商务区相关工作,并探索建立科级干部在运河商务区挂职机制。加大运河商务区管委会和属地街道多方协作,提升统筹力度,在产业导入、环境营造等方面形成合力。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机制,由平台公司负责投资发展、资本运营、专业化招商、产业服务、活动筹办、空间运营、物业管理等工作。建议税务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授权并指定与运河商务区管辖范围匹配度最高的税务所和市场监管所负责对接运河商务区管委会,长远考虑设置运河商务区税务所和运河商务区市场监管所,全权负责运河商务区内注册企业的税务和市场监管工作。推进企业上规纳统,建立运河商务区“小升规”企业培育库、“专精特新”目标企业培育库鸿博体育,加强对已落地企业的调研走访,做好企业升规服务,打造“专精特新”企业梯队。
积极争取“一行两会一局”在运河商务区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并引导其监管、下设二三级子机构、基础设施、登记中心等向运河商务区疏解。探索研究出台自贸试验区企业参与政策制度创新试点的激励政策。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跨国投资经营便利化服务水平。扩大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大力发展绿色REITs。依托北京国际财富中心等平台建设,积极与中国银行业、保险业、基金业、证券业等金融业相关行业协会对接,与中国金融学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等学术团体开展合作,助力城市副中心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行业发展。在运河商务区试点建设“基金财富港”,吸引更多优质私募基金及管理企业落户运河商务区。探索打造绿色金融机构、国际绿色金融组织、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等集中承载地,支持第三方机构积极参与制定绿色金融标准和信息披露制度。持续推进“智慧建筑示范工程”、“副中心ESG绿色产业创新引擎”、“综合交通枢纽智能一体化示范”、低碳园区等项目建设。加快研究高端人才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个税政策在通州区落地实施,服务惠及在通州组团内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发挥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州园作用,支持和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园区重点企业提供人力外包、劳务派遣、人才寻访、战略咨询等全链条人才服务。积极对接市级部门,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外籍创新创业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证。配合外资招商专班,积极举办面向海外企业、机构、政府的线上、线下招商推介活动,加强与国际商协会对接,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海外招商服务阵地。重点关注考评风险点,积极与市、区相关部门沟通,稳步推进“两区”建设考评工作。加强“两区”建设改革创新案例及改革试点经验总结,争取市区推广。
实施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推动“环球影城×大运河”国际消费体验区建设,促进与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原创艺术小镇、台马科技板块、西集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等区域开展文旅融合、商务服务、科技创新等专项领域产业协作。立足差异化高端商务服务供给理念,依托西城金融街、朝阳CBD、丰台丽泽商务区会商机制和战略合作协议,主动走访四区结对项目,深入了解企业诉求,深化四区结对工作鸿博体育,积极引进对接中心城区优质外溢资源,促进重点项目承接落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用好北三县战略腹地,在更大范围延伸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构建基于城市副中心及其拓展区为支撑的产业先导、政策解读、服务定制、利益共享的全产业链共享发展体系。加强与北三县招商合作,探索建立与京津冀重点园区的联动合作机制,开展联动创新,从产业合作、园区共建、人才交流等多层次探索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统筹好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国际化资源,面向全球打造开放、包容、有影响力的商务区形象。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运河商务区管委会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层层传导、层层推动,切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以重大项目落地为切入口,推动各项工作高效开展,确保各项措施落到位。
试点推动商业地产REITs项目,“法定数字货币示范区”建设,副中心ESG绿色产业创新引擎建设等制度探索。建议由运河商务区管委会牵头,区金融办、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区商务局等主管部门制定头部企业白名单,适度放宽门槛,加快引入主导产业的头部企业入驻办公,发挥头雁效应和产业链带动作用。
加快出台一批金融科技、符合产业定位的高精尖产业、小微企业等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专项支持政策。加大市区两级财政资金安排,提高区域内入驻金融机构的融资贷款扶持力度。支持企业从事研发活动、参与副中心应用场景建设,遴选具有带动及示范性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支持。探索建立运河商务区内注册企业投资对接渠道,确保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推进在区级层面预留运河商务区年度财政保障资金,用于专项支持园区环境整理、特色产业引导、“两区”建设、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活动等方面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管委会按照核定的体制资金,梳理项目清单,经区政府审批后纳入次年部门预算。(首都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