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视讯变革中的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如何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如何助推未来新闻传播学理论发展、助力相关学科体系建设?5月29日下午,在南京大学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新闻研究所和《传媒观察》杂志承办的第七届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双年会上,国内20多家入选CSSCI(2021-2022)来源期刊,和部分入选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的新闻传播学相关期刊的主编、负责人等,相聚南京,举办了一场高端圆桌论坛。与会嘉宾围绕此次双年会的重要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学术期刊是当前新闻传播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认为,无论是新闻传播业界、学界还是相关学术期刊界,大家共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正深刻体会着新技术带来的深刻改变,感受着数字化生活的种种况味。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主流媒体舆论宣传、融合转型的任务更加艰巨。在新闻传播业界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新技术同样给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学科体系重构和学术期刊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今天,来自业界、学界和学术期刊界的专家、朋友,在这里欢聚一堂、融洽无间,分享思想成果,交流办刊经验,推动业学互动。这有利于三方携手弥合理论、实践“两张皮”,从而达到合作共赢、其乐融融的理想境界!2018年5月,在集团党委的推动下,新华报业旗下的新闻传播学期刊《传媒观察》进行了重大战略调整,注重编辑规范,提升学术水平,取得了改版成效,于今年5月首次入选CSSCI(2021-2022)扩展版来源期刊,实现了江苏新闻传播学期刊零的突破。这份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尤其是在构建刊、网、端、微于一体的学术期刊全媒体传播体系方面,我们倾注了全集团之力。但追求高品质学术期刊的发展,永远在路上!希望《传媒观察》能以今天与会的学术名刊为榜样,走好特色化、高质量发展道路,再创佳绩!
《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学术期刊要开门办刊,尤其是注重发挥青年研究者的生力军作用。青年研究者有很多新颖的思路,可以把其他学科的一些新知识、新话题引入新闻传播学中,丰富学术期刊的话题。同时,为了应对“内卷化”,我们更应注重一些现实性的话题,尤其是公共性的话题。现在,我们对于一些公共话题往往很难切中痛点,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我们现在要认真思考,怎么样去打破这种学科壁垒。
《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我已连续7年参加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双年会,同样深深体会到了学科发展以及期刊的“内卷”现象。wm视讯以世界上最早的学术期刊《哲学汇刊》为例,我想在这里重提学术期刊的“功能”问题,希望以此寻找到打破“内卷”的路径。回望《哲学汇刊》的发展,不难发现,学术期刊一直承载着促进交流、文献回顾、知识积累平台和学术评价功能。尤其是学术期刊对于促进学术交流、沟通的核心功能不能丢。对于这种办刊境界,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看一下前辈办刊,我觉得他们树立了一种很高的目标,对我们是一种激励,也提供了一种前进的方向。
《当代传播》主编郝红:“守初心,领创新;把方向,提能力”,这是我办刊的两点体会。学术期刊的发展必须要满足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重大需求,必须结合国家的传播战略,从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学科发展需要的高度来展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此,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同时还要把准政治方向,提升政治能力,不断提高传播学科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构水平。今年是建党百年,我们《当代传播》也需要传承中国的百年新闻事业,阐释百年新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髓。
《编辑之友》副主编李晶:办刊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我在办刊中有诸多困惑,其中一个就是理论的前沿性和转化性。目前,传播学研究其实更多的是来源于西方的一些知识谱系,我们不能用“老瓶”来装中国实践的“新酒”,这样会遇到一些很难克服的困难。
南京大学社科研究评价中心副主任沈固朝:刚刚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再次强调了科技评价的问题。我们办学术刊物的根本目的,其实不是为了期刊评价、也不是为了学术评价,而是为了激励创新、推动学术的发展。学术期刊的发展根本在于创新力,而不是评价。另外,学术期刊要有“能见度”,就是要让人们能在网上找得到,而不是让人到图书馆去查找纸质刊物。学术文章只有被下载,才能被引用。怎样让人下载呢?做好文章的题目、关键词、分类号等,这些都很关键。wm视讯
《新闻与传播评论》副主编刘金波:我们办刊过程中有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故事,我自己也有一些酸甜苦辣。长话短说,这里提四个观点:一、关注评审。刚才沈固朝老师说不用太关注南大社科研究中心的CSSCI评审,但事实是,没有哪个期刊人不关注,也没有哪个学者不关注。因为这样可以藉此了解一下,期刊在这个国家标准的统领之下去做些什么;二、严格规范。现在很多期刊,包括同一家期刊发表的文章,在规范上都很不统一。这也是新闻传播类期刊和其他文史哲、法律、经济学等期刊相比,受到诟病的地方;三、形成风格。刊物自身要有定位,办出风格,形成追求引领性和原创性的风格;四、注重方法。不同期刊可能有一些共性的发展因素,比方说开门办刊、双语出版等,这些经验都可以共享。
《现代传播》研究员杨旭东:从编辑的角度,我今天来谈一个技术性问题,这就是学术期刊的引文问题。很多经典的理论作品,比如说康德的作品、海德格尔的作品等,基本上是开放性的探讨和对话,而不是像我们现在的文章,只是一个观点接着一个观点的引用。我们可以试着把文章中的引文全部去掉,然后看一看,这篇文章到底还留下了多少作者本人独立的思想和发现。我们编者就是学术论文的第一读者,要注重及时将一些编辑审读的意见和作者认真沟通,一步一步来完善。
《新闻界》执行副主编孙尚如:感谢此次活动的主办方南京大学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新华报业去年的营收总额是5亿,说实话很震撼。这在全国省级主流媒体中是很重量级的,体量非常大。今天与会的大都是各位期刊的主编,大家刚才所谈,我个人也是感同身受,wm视讯也深受启发。对于办刊,我个人的体会是,诸如变量与增量、业学联动、批判性思维、wm视讯引领性建设等,这些都应该是办好刊物的关键词。尤其要把握好方向,以内容为王,搞好创新、做好服务。
《中国编辑》首席编辑魏然:在编辑出版理论建设的创新上要注意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从这个视角来阐释编辑和出版的实践,希望能够做到秉持刊物的良心,为学术共同体的搭建,尤其是为培养新人做出学术期刊应有的努力。要坚持编辑出版的研究方向,这个初心不能丢。要深入挖掘出版业、新闻业、传媒业发展的丰富内涵,要充分关注全媒体环境下的内容生产以及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全球传媒学刊》执行主编陈昌凤:《全球传媒学刊》今年3月份被批准从季刊转为双月刊。对于如何办刊,我简单说几点体会:一是把好两头。一头是基础,一头是前沿。二是要接好地气。就是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刊能够真正地服务于社会和国家。三是做好价值观引领,体现较强的政策性。四是要以人为本,重视“人、社会实践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另外,《全球传媒学刊》还有一个使命,就是要面向国际,不仅要对外体现出我们的理论基础和前沿攻坚,而且要让我们的整个学术思维、学术眼界都非常国际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现代出版》执行主编曾白凌:对于如何办好学术期刊,有三点想法和感受,即要有批判性思维、开门的思维、平台的思维。第一点,要有批判性思维。平时选稿子,首先要看作者有没有独立思考,能否带来讨论和交流,以及有没有创新性。我个人认为,做学问往往需要“剑走偏锋”,只有这样才能“独上高空”。第二点,就是刚才刘海龙教授说过的开门办刊的思维。坚持开门办刊,才能从其他学科那里得到新的资源、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滋养。第三点,是平台的思维。学术杂志不是研究机构本身。其作用是发现、组织和推动学术研究,展示整个学术研究领域的高峰、趋势,包括发现一些独特的新思想。
《新闻与写作》主编梁凤鸣:我们办刊有几点是一贯秉持的:一是不忘初心。我们刚开始创办时是一个偏重业务交流的刊物,现在已经成为一本学术性刊物,但我们还是不能忘了过去,目前进了C刊,我们还是会保留业界的一些思考。另外,也不能忘了支持我们的作者,对他们,我们是怀着感恩之心的。二是开门办刊。刚才几位老师也都说到了这一点。这是大家的共识。我们编辑约稿,会充分利用开会、讲座等各种机会,壮大作者队伍。三是要增强服务意识,服务好业界和学界。要让学者能够看到业界优秀、生动的实践,同时服务于传播学的学科建设。
《新闻春秋》执行主编邓绍根:《新闻春秋》是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唯一一个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的学报,这次非常荣幸进入C扩。这份刊物的历史很久了,最初是从出版不定期的学会内刊做起来的,主要是为了配合纪念性的活动。到2019年改成了双月刊,目前所有的编辑都是兼职,日常主要是做好义务性的服务工作。这次完全是抱着一个学习的态度来取经的,希望回去后把刊物办得越来越规范化,进一步提升质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王兆璟:在我们兰州,西北师大有三个名片,其一,西北师大是升学率最高的。其二,有两位长江学者。其三,就是我们的《西北师大学报》。当然这个称号受之有愧,但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得到大家认可,主要还是坚持良心办刊,形成一个编辑学术共同体,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具体办刊上,一是广约名家稿件,二是挖掘学科新人。现在年轻学者发文章很不容易,尤其副教授以下。我们在这一块做得比较好。
《山西大学学报》新闻学与传播学栏目责任编辑李雪峰:《山西大学学报》创刊于1978年,到现在将近40多年了。其中由我负责的新闻传播栏目,到明年也有20年了。今天在座的,有一些就是我们刊物的老作者,也是我们非常仰慕的老师。目前,陕西省的C刊有六七家,山西大学的两家期刊《山西大学学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目前办刊压力很大,所以希望以后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明年山西大学校庆,对我们期刊来讲,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多约一些好稿,为校庆做出贡献。
《中国出版》执行主编李淼:现在对我们来说有三大压力,一是导向的压力,二是质量的压力,三是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我们办刊要服务于行业的管理,服务于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服务于新闻出版这个学科的建设。如何“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这应该是我们办刊过程中经常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主编曾静平:我是即将退休的北京邮电大学的教授,目前身兼着两份期刊的主编职务。一是《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二是2018年7月由《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更名为《未来传播》。办刊过程中,我曾经邀请一些院士给我们写文章,请他们把科学与传播结合起来,或寻找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点、科学与文化的结合点、科学与产业的结合点、科学与管理的结合点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南京社会科学》副主编虞淑娟:我们是一本综合刊,自己也编着三个栏目。今天特别高兴见到了越来越多的综合刊的主编来参与此次会议。综合刊也是非常希望刊发一些优秀的新闻传播学的稿件的。这次与会的很多学报,包括我们《南京社会科学》,在综合刊里面都给新闻传播学研究论文留出了“一亩三分地”。也祝愿这个学科未来走得更远!
《新闻大学》编辑楚亚杰:作为年轻人,自己在做编辑的两年时间里,从选题、写作到对稿件的把握,从中获益匪浅。个人觉得,目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理应得到学术期刊更多的重视,我们要多关注青年教师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学术质量。
《出版发行研究》编辑郭佳宁:学术期刊要以推动学术建构、学术传播为目标,打造学术共同体。作为一名编辑,也一直存在一些焦虑。这种焦虑一方面来自编辑出版学学科发展,另一方面来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要多思考技术革新、思维迭代下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如何才能与时俱进。
《编辑之友》编辑侯苗苗:第一次参加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双年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努力做好编辑、办好期刊的信心。
圆桌论坛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介绍说,目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有《中国网络传播研究》《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两本集刊。创立于2007年的《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由南大新传院和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计算传播专委会、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合办,目前主编是夏倩芳。从2007年到2017年,每年出一期。从2018年到现在,每年出两期。第二本集刊是《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创办于2016年,是南大新传院和中国新闻史学会、wm视讯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一起合办的,也是这个研究会的专刊。从2016年到2020年,共出了5辑。目前主编为丁和根、喻国明、崔保国三位教授。“在整个办刊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办刊的不易。希望这次能够向各位主编和优秀的期刊学习办刊经验!”张红军说。
本次论坛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编委、《传媒观察》主编沈志强主持。论坛结束后,与会代表在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李扬的陪同下,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指挥中心和新华日报报史陈列馆。